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原因很多,不是吃素、避免食用肉類就不會被大腸癌找上

飲食偏好紅肉、動物性脂肪的人較容易罹患大腸癌,因為這些食物在腸道消化分解時容易產生致癌物,但導致大腸癌發生的原因很多,不是吃素、避免食用肉類就不會被大腸癌找上,兩者並無直接關聯。

雖然吃素不必然可以預防大腸癌,但攝取足夠纖維還是重要的。台北和信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提到,纖維可幫助腸道蠕動、促進排便,依舊對腸道友善。

★經常便秘是否較容易得大腸癌?

沒有任何研究證明糞便留在大腸裡會造成大腸癌發生率上升,陳建志說。

甚至糞便本身就是大腸黏膜重要的營養來源,反而腸道長期沒有糞便經過才會導致發炎等問題,所以糞便並不是壞東西。

事實上,無論便秘、拉肚子或一天排便好幾次其實都是個人習慣,陳建志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腸蠕動的時間,而且這也跟每個人的工作、壓力有關。

應該特別擔心的是習慣改變,例如本來每天排便三次,突然變一次,或者平常都三天解一次,現在變一天兩次,就應做檢查確認情況。

也不建議病人透過甘油球或大腸水療灌腸達到排便目的,因為糞便進入直腸進而引發大腦反射想排便是很精密的過程,如長期靠外力達到排便目的,反而會讓反射鈍化,導致將來不灌腸就排不出便。

★阿斯匹靈(Aspirin)能預防大腸癌嗎?

百年老藥阿斯匹靈能夠保護心臟已得到許多研究證實,然而是否也能預防大腸癌則爭論不休。

過去臨床研究發現,遺傳性大腸癌也就是家族性多發腺瘤症(Familial Adenomatosis Polyposis, FAP)使用類似阿斯匹靈這種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能夠延緩瘜肉生長速度,但目前醫界對於使用阿斯匹靈預防大腸癌仍未有共識,有待大規模研究證實。

★如廁後擦拭有血絲,是大腸癌還是痔瘡?

血便是大腸癌的徵兆之一,可惜不少人會誤以為是痔瘡的老症頭而忽視,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良機。

陳建志提醒,如果血色偏暗血、混合黏液,或者糞便進到馬桶血才從水裡滲出,表示血液已在腸道停留一段時間或者混合在糞便裡,跟大腸癌相關的機率較高。

不過要小心的是,腫瘤位置若靠近肛門,也會排出鮮紅的血色,所以一旦大便有血就趕緊就醫。

★糞便潛血陽性需不需要做胃鏡?

不一定。因為糞便潛血有兩種不同的篩檢方法,可偵測的出血位置不同,所以後續該追蹤的器官也不同。

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瀚模指出,如果糞便潛血篩檢是使用「免疫法」,只會偵測到下消化道血紅素,檢測結果不受上消化道影響,所以檢測結果陽性跟胃部並無關聯。

但檢測方法是「化學法」,有可能偵測到上消化道的血液,如果後來確定不是因為下消化道出血或食物影響檢測結果的話,可考慮做胃鏡確定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的問題。

★手術已把腫瘤拿乾淨 為何還要做化療?

化療是目前大腸癌治療中唯一被認可在手術後可預防復發的方式。研究指出,第三期病人不做化療復發機率接近50%,化療後復發機率降到30%,所以一般會建議腫瘤大於5公分、侵犯到血管的第二期病人以及三、四期病人做化療以降低復發機率。

★標靶藥物可以預防大腸癌轉移、復發嗎?

目前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只在第四期轉移的病人身上有效,特別是轉移病灶無法手術切除的人,可透過標靶藥物讓病灶縮小,後得以開刀。所以其他期別的病人並不會因為使用標靶藥物而讓病情好轉。

★父母罹患大腸癌,是不是得到機率比較高?

目前證實的遺傳性大腸癌只有家族性多發腺瘤症(FAP)與遺傳性非多發瘜肉性大腸直腸癌(HNPCC),但這兩種病人僅佔大腸癌病人的6%。

不過家族沒有遺傳性大腸癌的基因,但有成員罹患大腸癌,依舊會增加罹癌機率。當家族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癌,下一代會比一般人高出2~4倍的罹癌風險,若有兩位一等親罹病則機率提升至3~6倍。

★腫瘤指數CEA、CA19-9數值較高,代表罹患大腸癌?

腫瘤指數並不適合做為確認是否罹患大腸癌的指標。陳建志指出,腫瘤指數不是一個專一性高與敏感度高的檢查,它主要做為癌症治療後續追蹤,評估病情是否獲得控制或復發的指標,並不適用於篩檢或診斷早期癌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