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肚子裡養一只蛔蟲,這應該是最噁心又恐怖的減肥瘦小腹方法了。由於吃進肚子內所有食物的養分熱量都會被蟲蟲吸收,人當然就胖不起來、永遠苗條了。
據稱港星葉玉卿曾經使用這個辦法,所以即使一餐吃下多個便當,還是一樣能保持好身材。電影《瘦身男女》中的鄭秀文也曾經想用這個方法,不過最終還是因太噁心而放棄。可見,這還真得有超人的毅力與決心,以及勇敢冒險患難的精神。
卡拉OK減肥
日本橫濱市一家頗富盛名的福田醫院院長福田伴男先生,出版了一本《卡拉OK健康法》的書,提倡唱歌減肥的妙用。他表示,如果唱歌方法正確,唱一首歌的氧氣消耗量和跑1百公尺的消耗量相當。
歌唱時要有音量、又要有力度變化,若能掌握好歌唱間吸氣、吐氣的收放,就能有效訓練腹腔、胸腔的肌群,想要減肥健身的,快去KTV報到吧!
嘔吐減肥
吃進去的食物還來不及被吸收,就以強制手段全數催吐,根據熱量供需原理,這種有吃等於沒吃的行為,當然具有減輕體重的效果。
不過長期催吐,易産生胃酸灼傷食道,不僅腸胃消化系統受到破壞,嚴重甚至會導致厭食症、貪食症,日本明星宮澤理惠就曾吃過這個苦頭,花了好幾年治療才痊癒,差點沒送命。
吃進去的食物還來不及被吸收,就以強制手段全數催吐,根據熱量供需原理,這種有吃等於沒吃的行為,當然具有減輕體重的效果。
不過長期催吐,易産生胃酸灼傷食道,不僅腸胃消化系統受到破壞,嚴重甚至會導致厭食症、貪食症,日本明星宮澤理惠就曾吃過這個苦頭,花了好幾年治療才痊癒,差點沒送命。
tag:瘦腰, 瘦腰運動, 如何瘦腰 瘦小腹, 如何瘦腰腹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瘦身狂想曲 1
女人似乎永遠都想再瘦一點,因此如何瘦腰瘦小腹也就永遠有更多招數出現。這些方法無奇不有,有些必然超越妳的想像,暫且不管有效無效,這次要帶你來看看,人類為了減肥這檔事能夠發明多少瘋狂奇招, 信不信由你哦~
高原減肥
高原缺氧的環境,號稱是減肥最佳的地點。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對剛剛開通的青藏鐵路115名修築工人進行調查,發現海拔4千6百米的高原環境,讓他們在30天內體重平均下降10.2%,其中減輕最多者甚至達到29%。
在高原缺氧的情況下,體重的減輕是以減輕脂肪為主,約占體重減輕量的70%。
但是上高原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得先把體能訓練好,以免産生缺氧等高原反應。如果在訓練體能中也順便減重成功,或許連高原都不必上了!
高原減肥
高原缺氧的環境,號稱是減肥最佳的地點。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對剛剛開通的青藏鐵路115名修築工人進行調查,發現海拔4千6百米的高原環境,讓他們在30天內體重平均下降10.2%,其中減輕最多者甚至達到29%。
在高原缺氧的情況下,體重的減輕是以減輕脂肪為主,約占體重減輕量的70%。
但是上高原不是人人都有條件,得先把體能訓練好,以免産生缺氧等高原反應。如果在訓練體能中也順便減重成功,或許連高原都不必上了!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斷食減肥法:阿彌陀佛!
張老師!可否請您教我如何斷食?一二天就好,這幾天我在"我的這一班"看到您有教斷食,是否可教我,我的最大目的是要減肥,只要五公斤就好。謝謝!(8月20日 eug大德mail參問)
師答:
eug大德:
阿彌陀佛!8月20日連續兩封mail收悉,其中您提到要學習斷食一節,我答應要專題做答,故在此做一詳細的斷食法說明。雖然您斷食主要還是想減肥,且僅要一、兩天就好,這是正常斷食的預備功夫,簡單得很。以後有機會來談到斷食,把斷食前後做一完全交待,同時也可談減肥,把各種減肥做一比較,才能顯示釋氏(釋迦牟尼佛)減肥法的殊勝,讓一般世人瞭解正確的斷食法與有效的減肥法是何等的樣子。
斷食其實是大修行人的必要法門,若把斷食分散於平常中,就是出家眾的守齋戒,也是每天要過午不食,才能維持身、心良好的狀態,靈性特高但不影響活動的體力。時下的修行人或出家人,因守齋戒方法不對,故傷身、傷胃,守齋戒反而造成修行的障礙,也就是放棄守齋戒,不然就是守齋戒守得面黃肌瘦,使人看了不像是一個像樣的修行人。
在家菩薩戒有一戒是守不非時食戒,每月僅六天過午不食,若守得好時,就是斷食的預備功夫,也就是您想要的,現將其報告如下。若有胃不好的人要先治好,再做守齋戒或實行斷食。治療慢性胃病可連絡本中心工作人員,拿治胃病的藥,少則3週治好,嚴重者6週治癒,注意一切都是免費的。
一、長期斷食的預備功夫---採漸進方式練習守齋戒
(1)、食量由多漸少,食物的質由硬質改為流質。
(2)、剛開始每月可自選一天,譬如初八過午不食。
(3)、因血糖偏低,人會有某些反應,若頭昏腦脹,晚上可早點上床睡覺,譬如8點即可上床睡覺。
(4)、要是晚上餓得頭昏難過,不能入睡時,可喝點流質的東西,如果汁。真的不行時再喝牛奶,但因牛奶營養很高,除乳糖外還有乳蛋白,是有點像吃東西的意味在。千萬別喝咖啡,咖啡會讓你興奮,反而睡不著。
(5)、有了一次的過午不食經驗後,接著下來就可正式進行守六齋日。
二、何謂六齋日---不非時食戒
(1)、受在家菩薩戒者要守六齋日。
(2)、六齋日是農曆每月的8、14、15、23、29、30等六日,若小月時29、30日改成28、29日。
(3)、有上面一次斷食的經驗時,就很容易進行守此六齋日。
(4)、如此要訓練兩、三個月約12~18次後,應能習慣在低血糖下活動,因此往後若活動到晚十一、二點,都不覺得與常人有異常的狀況。
三、六齋日適應後對身體的影響
(1)、會促進體中脂肪的代謝能力
在正常人的體中蛋白質(肌肉細胞、酵素脢、紅血球、白血球、抗體等等)、脂肪等物質,隨時都在分解、合成,合成、分解。若一個人一餓了就吃,當然脂肪及蛋白質,合成量會大於分解量,人也就越來越壯,越來越胖,成人後多餘的營養大多長成肥肉。若當守六齋日時,當天過午就不吃後,當饑餓時,已無新的營養補進來,故要維持體細胞的運轉,首先就會分解儲存的肝糖(glycogen),因肝糖量很少,一下子就被用完。接著脂肪就被用來當能量的來源。
一般而言,一個人長期不吃飯後(斷食),肝糖、脂肪、蛋白質等會依序被當做能量來源來用掉。因守齋戒只有19小時的禁食,不會動到肌肉蛋白質,大多只動到體存的脂肪,以脂肪分解被利用為能量。
起初禁食時,尚有些葡萄糖能被利用,隨後肝臟即分解肝糖而利用肝糖,肝糖因量微,馬上會被用罄,再來就會燃燒脂肪。我們體內細胞產生能量有兩條路,一條是肝臟細胞的粒腺體中,進行三碳酸環(TCA cycle)生化作用,此能量產生的原料是糖類及胺基酸,這是一般人的能量代謝主要途徑。
另一條路是脂肪組織細胞分解成游離脂肪酸,脂肪酸轉化成乙醯輔脢A(acetyl Co-A),進入三碳酸環(TCA cycle),以輔脢-A(co-enzyme A)做為氧化還原物質,進行電子傳遞而產生能量。此途徑是適度斷食者主要產生能量的途徑,也就是充分以脂肪酸為能量之來源者。
但一般而言,人沒有守齋戒的訓練,脂肪是不能被利用的。一般人很難去使乙醯丙酮(acetylacetone)代謝成能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醣份不夠,就會燃燒脂肪,產生乙醯酮體。此種酮體太多就會昏倒休克,是為丙酮血症(acetonemia)。然正常人做19小時斷食數次以後,當丙酮體上升時,體內酮體增加後自然會分泌出分解酵素,促使體中的丙酮物質代謝,此理論已從動物實驗證明,指出絕食中的小白鼠,其體中乙醯丙酮代謝脢會上升。因此長期做19小時禁食的人,可以誘發乙醯丙酮代謝脢產生,對脂肪酸的代謝效果很好,長期以往,也可達到減肥的目的。
(2)、胃變小而壁厚,改善消化能力
一般人吃飽時胃壁變薄,長期大吃大喝者,胃壁脹得更大更薄。實行六齋日後,一個月中有6次19小時讓胃休息,故長久以往,胃會變小,胃壁會增厚,消化功能會增強。斷食過的人和打坐的人胃口會轉好,若是吃得多了,還是會胖起來的。
(3)、胃變小後會控制食量
長期守六齋日的人,因胃已變小而厚,但食欲很好,每吃多時,胃就會脹而感覺不舒服,故此時會停止而不再進食,如此,可長久維持體重在一適當的重量下,不會增重太多。
(4)、維持體重最佳方法
實行六齋日行者,因消化能力增強,吸收能力也增加,雖有胃納量的限制,但照樣會發胖的。好在第1週所增加的體脂肪,在第1次(週)齋戒時即會去掉一點。到第2次(週)連續兩天的齋戒時,更多的體脂肪會被用掉。如此的保持戒律,能常久地維持個人的體重不變,不會為年老發福而憂愁。
若年紀輕者女生,為愛美要塑身,可用此法減肥或塑身,此法是最佳的減肥法,同時亦兼具養生法。若用此法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運動,也不要花很多的冤枉錢去塑身,年輕朋友何樂不為。
四、兩天斷食法的實施
(1)、有了守六齋日的經驗後,即能進行兩天的斷食法。
(2)、在農曆14日守齋戒後(12點吃後即不再吃東西),至15日早上、中午不吃飯,即已完成一日夜(24 小時)的斷食。
(3)、16日早上、中午不吃東西,即完成兩天(48 hrs)的斷食。
(4)、16日下午即可復食。
五、復食---比斷食還重要
(1)、兩天應有一天的復食緩衝期,才能恢復到正常的飲食。
(2)、剛復食的第一餐時,以流質為主,最好喝牛乳或果汁等,或喝粥湯水。
(3)、第二餐可吃稀飯,但量還是不要太多(一碗就可),同時不要吃太多的蛋白質,最好配醬瓜之類。
(4)、第三餐才可吃乾飯或饅頭,也就是進入正常的飲食。
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3SProb/P150NotEatFood.htm
師答:
eug大德:
阿彌陀佛!8月20日連續兩封mail收悉,其中您提到要學習斷食一節,我答應要專題做答,故在此做一詳細的斷食法說明。雖然您斷食主要還是想減肥,且僅要一、兩天就好,這是正常斷食的預備功夫,簡單得很。以後有機會來談到斷食,把斷食前後做一完全交待,同時也可談減肥,把各種減肥做一比較,才能顯示釋氏(釋迦牟尼佛)減肥法的殊勝,讓一般世人瞭解正確的斷食法與有效的減肥法是何等的樣子。
斷食其實是大修行人的必要法門,若把斷食分散於平常中,就是出家眾的守齋戒,也是每天要過午不食,才能維持身、心良好的狀態,靈性特高但不影響活動的體力。時下的修行人或出家人,因守齋戒方法不對,故傷身、傷胃,守齋戒反而造成修行的障礙,也就是放棄守齋戒,不然就是守齋戒守得面黃肌瘦,使人看了不像是一個像樣的修行人。
在家菩薩戒有一戒是守不非時食戒,每月僅六天過午不食,若守得好時,就是斷食的預備功夫,也就是您想要的,現將其報告如下。若有胃不好的人要先治好,再做守齋戒或實行斷食。治療慢性胃病可連絡本中心工作人員,拿治胃病的藥,少則3週治好,嚴重者6週治癒,注意一切都是免費的。
一、長期斷食的預備功夫---採漸進方式練習守齋戒
(1)、食量由多漸少,食物的質由硬質改為流質。
(2)、剛開始每月可自選一天,譬如初八過午不食。
(3)、因血糖偏低,人會有某些反應,若頭昏腦脹,晚上可早點上床睡覺,譬如8點即可上床睡覺。
(4)、要是晚上餓得頭昏難過,不能入睡時,可喝點流質的東西,如果汁。真的不行時再喝牛奶,但因牛奶營養很高,除乳糖外還有乳蛋白,是有點像吃東西的意味在。千萬別喝咖啡,咖啡會讓你興奮,反而睡不著。
(5)、有了一次的過午不食經驗後,接著下來就可正式進行守六齋日。
二、何謂六齋日---不非時食戒
(1)、受在家菩薩戒者要守六齋日。
(2)、六齋日是農曆每月的8、14、15、23、29、30等六日,若小月時29、30日改成28、29日。
(3)、有上面一次斷食的經驗時,就很容易進行守此六齋日。
(4)、如此要訓練兩、三個月約12~18次後,應能習慣在低血糖下活動,因此往後若活動到晚十一、二點,都不覺得與常人有異常的狀況。
三、六齋日適應後對身體的影響
(1)、會促進體中脂肪的代謝能力
在正常人的體中蛋白質(肌肉細胞、酵素脢、紅血球、白血球、抗體等等)、脂肪等物質,隨時都在分解、合成,合成、分解。若一個人一餓了就吃,當然脂肪及蛋白質,合成量會大於分解量,人也就越來越壯,越來越胖,成人後多餘的營養大多長成肥肉。若當守六齋日時,當天過午就不吃後,當饑餓時,已無新的營養補進來,故要維持體細胞的運轉,首先就會分解儲存的肝糖(glycogen),因肝糖量很少,一下子就被用完。接著脂肪就被用來當能量的來源。
一般而言,一個人長期不吃飯後(斷食),肝糖、脂肪、蛋白質等會依序被當做能量來源來用掉。因守齋戒只有19小時的禁食,不會動到肌肉蛋白質,大多只動到體存的脂肪,以脂肪分解被利用為能量。
起初禁食時,尚有些葡萄糖能被利用,隨後肝臟即分解肝糖而利用肝糖,肝糖因量微,馬上會被用罄,再來就會燃燒脂肪。我們體內細胞產生能量有兩條路,一條是肝臟細胞的粒腺體中,進行三碳酸環(TCA cycle)生化作用,此能量產生的原料是糖類及胺基酸,這是一般人的能量代謝主要途徑。
另一條路是脂肪組織細胞分解成游離脂肪酸,脂肪酸轉化成乙醯輔脢A(acetyl Co-A),進入三碳酸環(TCA cycle),以輔脢-A(co-enzyme A)做為氧化還原物質,進行電子傳遞而產生能量。此途徑是適度斷食者主要產生能量的途徑,也就是充分以脂肪酸為能量之來源者。
但一般而言,人沒有守齋戒的訓練,脂肪是不能被利用的。一般人很難去使乙醯丙酮(acetylacetone)代謝成能量,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醣份不夠,就會燃燒脂肪,產生乙醯酮體。此種酮體太多就會昏倒休克,是為丙酮血症(acetonemia)。然正常人做19小時斷食數次以後,當丙酮體上升時,體內酮體增加後自然會分泌出分解酵素,促使體中的丙酮物質代謝,此理論已從動物實驗證明,指出絕食中的小白鼠,其體中乙醯丙酮代謝脢會上升。因此長期做19小時禁食的人,可以誘發乙醯丙酮代謝脢產生,對脂肪酸的代謝效果很好,長期以往,也可達到減肥的目的。
(2)、胃變小而壁厚,改善消化能力
一般人吃飽時胃壁變薄,長期大吃大喝者,胃壁脹得更大更薄。實行六齋日後,一個月中有6次19小時讓胃休息,故長久以往,胃會變小,胃壁會增厚,消化功能會增強。斷食過的人和打坐的人胃口會轉好,若是吃得多了,還是會胖起來的。
(3)、胃變小後會控制食量
長期守六齋日的人,因胃已變小而厚,但食欲很好,每吃多時,胃就會脹而感覺不舒服,故此時會停止而不再進食,如此,可長久維持體重在一適當的重量下,不會增重太多。
(4)、維持體重最佳方法
實行六齋日行者,因消化能力增強,吸收能力也增加,雖有胃納量的限制,但照樣會發胖的。好在第1週所增加的體脂肪,在第1次(週)齋戒時即會去掉一點。到第2次(週)連續兩天的齋戒時,更多的體脂肪會被用掉。如此的保持戒律,能常久地維持個人的體重不變,不會為年老發福而憂愁。
若年紀輕者女生,為愛美要塑身,可用此法減肥或塑身,此法是最佳的減肥法,同時亦兼具養生法。若用此法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運動,也不要花很多的冤枉錢去塑身,年輕朋友何樂不為。
四、兩天斷食法的實施
(1)、有了守六齋日的經驗後,即能進行兩天的斷食法。
(2)、在農曆14日守齋戒後(12點吃後即不再吃東西),至15日早上、中午不吃飯,即已完成一日夜(24 小時)的斷食。
(3)、16日早上、中午不吃東西,即完成兩天(48 hrs)的斷食。
(4)、16日下午即可復食。
五、復食---比斷食還重要
(1)、兩天應有一天的復食緩衝期,才能恢復到正常的飲食。
(2)、剛復食的第一餐時,以流質為主,最好喝牛乳或果汁等,或喝粥湯水。
(3)、第二餐可吃稀飯,但量還是不要太多(一碗就可),同時不要吃太多的蛋白質,最好配醬瓜之類。
(4)、第三餐才可吃乾飯或饅頭,也就是進入正常的飲食。
本文引自http://www.dharma.com.tw/X1Chinese/D33SProb/P150NotEatFood.htm
斷食療法的注意事項二
體重改變的真相
事實上,利用禁食來減輕體重時,除了因為脂肪的消耗和減少肌肉組織而減輕體重外,也會因為人體需要藉由尿液將含氮廢物和酮體排出體外,使身體產生脫水現象,因而發生體重減少的現象。
一公斤的脂肪組織大約含有7,700大卡的能量,也就是說必須多消耗或者少吃7,700大卡的能量才能減輕一公斤體重。一個人一天所需的能量大約是1,800大卡(以60公斤計),若是7天不吃含有能量的東西時,身體所消耗的能量約是12,600大卡,換算成體重約等於1.6公斤,即使加上從尿液排出的少量酮體,大概不會超過2公斤。當有人說他禁(斷)食一週減輕的體重大於2公斤時(3~7公斤??),恐怕他所減的體重中有一大部分只是減去水份而已,並不是脂肪!在禁食之後恢復進食時,身體會再逐漸將損耗的肌肉組織和水份補充回來,因此可能體重會有回升的現象。
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重要性
事實上藉著這樣的方法來減肥,是有其危險性的!因為酮體的產生可能會使血液的酸鹼值偏向於酸性,若是再加上水份不足和電解質不平衡,則可能使人致命。因此在禁(斷)食期間要特別注意水份和電解質的補充,以免發生意外。
斷食期間的腸道功能變化
在禁(斷)食時的生理功能變化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腸道的功能!
腸道的黏膜需要食物通過時的物理性刺激,以及直接從食物中吸收利用某些營養素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而在禁食期間,腸道除了水之外並沒有任何東西通過,如此會使腸道的功能受到損傷,在禁食後必須特別注意飲食的恢復速度不可太快,食物的數量和質地也應該由少量流質開始嘗試,待腸胃道適應後,再逐漸增加數量和質地的硬度,最後進展到正常飲食。
想要斷食的人通常是想要獲得健康的身體,正規的醫療方式應是最優先被考慮的方法,只有正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才能確實保障身體的健康。
不論使用何種斷食療法,其目的無非是想獲得健康的身體,因此在斷食期間要時時注意身體的狀況,一旦有異常的現象出現,應該立即停止斷食,並尋求醫師的診治,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得不償失。
本文引自:http://www.mmh.org.tw/nutrition/chao/fasting.htm#pre
馬偕紀念醫院 營養師 趙強 美食天下,第61期, 1996.12, P.114 馬偕院訊,247,2000,6
事實上,利用禁食來減輕體重時,除了因為脂肪的消耗和減少肌肉組織而減輕體重外,也會因為人體需要藉由尿液將含氮廢物和酮體排出體外,使身體產生脫水現象,因而發生體重減少的現象。
一公斤的脂肪組織大約含有7,700大卡的能量,也就是說必須多消耗或者少吃7,700大卡的能量才能減輕一公斤體重。一個人一天所需的能量大約是1,800大卡(以60公斤計),若是7天不吃含有能量的東西時,身體所消耗的能量約是12,600大卡,換算成體重約等於1.6公斤,即使加上從尿液排出的少量酮體,大概不會超過2公斤。當有人說他禁(斷)食一週減輕的體重大於2公斤時(3~7公斤??),恐怕他所減的體重中有一大部分只是減去水份而已,並不是脂肪!在禁食之後恢復進食時,身體會再逐漸將損耗的肌肉組織和水份補充回來,因此可能體重會有回升的現象。
補充水份和電解質的重要性
事實上藉著這樣的方法來減肥,是有其危險性的!因為酮體的產生可能會使血液的酸鹼值偏向於酸性,若是再加上水份不足和電解質不平衡,則可能使人致命。因此在禁(斷)食期間要特別注意水份和電解質的補充,以免發生意外。
斷食期間的腸道功能變化
在禁(斷)食時的生理功能變化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腸道的功能!
腸道的黏膜需要食物通過時的物理性刺激,以及直接從食物中吸收利用某些營養素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而在禁食期間,腸道除了水之外並沒有任何東西通過,如此會使腸道的功能受到損傷,在禁食後必須特別注意飲食的恢復速度不可太快,食物的數量和質地也應該由少量流質開始嘗試,待腸胃道適應後,再逐漸增加數量和質地的硬度,最後進展到正常飲食。
想要斷食的人通常是想要獲得健康的身體,正規的醫療方式應是最優先被考慮的方法,只有正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才能確實保障身體的健康。
不論使用何種斷食療法,其目的無非是想獲得健康的身體,因此在斷食期間要時時注意身體的狀況,一旦有異常的現象出現,應該立即停止斷食,並尋求醫師的診治,以免造成嚴重的後果,得不償失。
本文引自:http://www.mmh.org.tw/nutrition/chao/fasting.htm#pre
馬偕紀念醫院 營養師 趙強 美食天下,第61期, 1996.12, P.114 馬偕院訊,247,2000,6
斷食療法的注意事項一
「您想避免文明病、癌症的威脅?您想一星期減3-7公斤?」
這是在提倡「淨食療法」的網路站台所看見的標題。在國外也有許多團體提倡藉著各種方式進行的斷(淨)食療法。這類目前許多人所熱衷的「斷食」或「淨食」療法,到底是藉著什麼原理來進行的呢?
顧名思義,「斷食」療法的基本作法就是:「不吃東西!(禁食)」
不過,真正在斷食時並非不吃任何東西,因為人可以不吃東西,卻非喝水不可。而斷食的真正目的是「減少熱量攝取,使身體中儲存的脂肪被動員利用。」根據文獻的記載,人類大約可以只喝水、不吃東西而維持生命大約40天,例如聖經中即記載耶穌在曠野中禁食40晝夜。
這是在提倡「淨食療法」的網路站台所看見的標題。在國外也有許多團體提倡藉著各種方式進行的斷(淨)食療法。這類目前許多人所熱衷的「斷食」或「淨食」療法,到底是藉著什麼原理來進行的呢?
顧名思義,「斷食」療法的基本作法就是:「不吃東西!(禁食)」
不過,真正在斷食時並非不吃任何東西,因為人可以不吃東西,卻非喝水不可。而斷食的真正目的是「減少熱量攝取,使身體中儲存的脂肪被動員利用。」根據文獻的記載,人類大約可以只喝水、不吃東西而維持生命大約40天,例如聖經中即記載耶穌在曠野中禁食40晝夜。
斷食時的生理變化
事實上,在禁食時的生理變化相當複雜,在此只說明其中的一部份。
在斷(禁)食時,人體會有下列的狀況發生:
在初期,因為血糖降低,使肝臟中所儲藏的肝醣(glycogen,一種儲存在人體肝臟和肌肉中,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醣類,不過肌肉中的肝醣無法用來調節血糖)會分解成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中,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以提供一些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的細胞利用,同時人體儲存的脂肪也開始被動員利用。
事實上,在禁食時的生理變化相當複雜,在此只說明其中的一部份。
在斷(禁)食時,人體會有下列的狀況發生:
在初期,因為血糖降低,使肝臟中所儲藏的肝醣(glycogen,一種儲存在人體肝臟和肌肉中,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醣類,不過肌肉中的肝醣無法用來調節血糖)會分解成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中,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以提供一些只能利用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的細胞利用,同時人體儲存的脂肪也開始被動員利用。
圖一、禁食初期的生理變化
但是,肝醣的在人體中的儲存量大約只有300公克左右(視個人肌肉含量而定),其中存在肝臟的肝醣約有70公克,在禁食8~12小時後即會耗盡,而肌肉中的肝醣也因為沒有糖分的補充而漸漸用完。
若是禁食仍然持續,人體則會開始利用蛋白質中的胺基酸(amino acid)和脂肪中的甘油(glycerol)來進行「糖質新生作用」,以供應身體必須的葡萄糖。不過在這段長期的禁食期間,人體為了生成葡萄糖卻會使肌肉組織、臟器中的蛋白質被損耗掉,同時在分解蛋白質的過程中產生含氮廢物,從尿液中排出,並且因為葡萄糖的缺乏,使得脂肪酸和胺基酸無法完全被利用,於是產生仍然帶有能量的「酮體」。此時,大腦和某些組織細胞除了可以利用葡萄糖作為能源之外,也可以利用酮體作為能量來源,不過大腦能利用的酮體數量有限,因此過多的酮體有一部份會經由尿液排泄出去,這時若用尿酮試紙可以發現尿中有酮體出。
若是禁食仍然持續,人體則會開始利用蛋白質中的胺基酸(amino acid)和脂肪中的甘油(glycerol)來進行「糖質新生作用」,以供應身體必須的葡萄糖。不過在這段長期的禁食期間,人體為了生成葡萄糖卻會使肌肉組織、臟器中的蛋白質被損耗掉,同時在分解蛋白質的過程中產生含氮廢物,從尿液中排出,並且因為葡萄糖的缺乏,使得脂肪酸和胺基酸無法完全被利用,於是產生仍然帶有能量的「酮體」。此時,大腦和某些組織細胞除了可以利用葡萄糖作為能源之外,也可以利用酮體作為能量來源,不過大腦能利用的酮體數量有限,因此過多的酮體有一部份會經由尿液排泄出去,這時若用尿酮試紙可以發現尿中有酮體出。
圖二、長期禁食造成肝糖缺乏後的生理變化
在禁(斷)食的情況下,人體中除了原本儲存的脂肪被動員消耗外,擔負維持生理功能、免疫能力......等重責大任的蛋白質也被消耗掉,因此可能會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因為完全的禁(斷)食有大量消耗肌肉組織(蛋白質)的缺點,因此有人想到一個改善的方法:每天仍然吃少許的醣類物質(相當於100公克葡萄糖的量),以提供身體所必須的葡萄糖,希望減少蛋白質的損耗。不過在實際的狀況下,這種吃少許醣類物質的方法也不能完全阻止蛋白質的分解,只能稍微減輕蛋白質的消耗。
談到這兒,也許有人會說:「這正是我想要的!因為我正想用這個方法減肥。」
果真如此嗎?
因為完全的禁(斷)食有大量消耗肌肉組織(蛋白質)的缺點,因此有人想到一個改善的方法:每天仍然吃少許的醣類物質(相當於100公克葡萄糖的量),以提供身體所必須的葡萄糖,希望減少蛋白質的損耗。不過在實際的狀況下,這種吃少許醣類物質的方法也不能完全阻止蛋白質的分解,只能稍微減輕蛋白質的消耗。
談到這兒,也許有人會說:「這正是我想要的!因為我正想用這個方法減肥。」
果真如此嗎?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葉酸 可降低乳癌罹患率
多吃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以防癌!研究發現,每天足量攝取葉酸大於四一五微克,可大幅降低乳癌罹患率達二至四成,罹患癌症的總風險降低一成。綠色蔬菜、蘆筍與甘藍等富含葉酸,民眾可多多攝取。
輔大公衛系教授孫建安接受衛生署委託,進行「國人葉酸營養狀況與罹患癌症風險探討」發現,日常飲食中葉酸攝取量多寡與罹患癌症明顯相關。
每天足量攝取葉酸大於四一五微克,比低於二六○微克的最低組,乳癌罹患率降低四分之一;葉酸吃得多、血漿葉酸濃度高者,比最低組的乳癌罹患率差距甚至達四成四,全部的癌症可降低十%。
目前衛生署對葉酸攝取的建議量是,十三歲以上每天四百微克、孕婦至少六百微克。但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攝取普遍不足,一成五不到建議量的一半,十三至十八歲青少年最缺乏。
國外研究也顯示,攝取足量葉酸,在降低大腸直腸癌也非常顯著,也有預防子宮頸癌、肝癌、腸癌與胃癌、肺癌、胰臟癌的風險。一旦缺乏,會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貧血,孕婦若攝取不足,甚至會引發流產及胎兒神經管缺陷。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技正許景鑫表示,葉酸屬水溶性維生素,綠色蔬菜含量最多,綠花椰菜、蘆筍、甘藍、豆類、全穀類都含有豐富葉酸。要攝取四百微克葉酸約要吃四分之三碗芥菜或十七根小蘆筍或二又四分之一碗的花椰菜;酵母和動物肝臟也富含葉酸。民眾養成均衡飲食,即可攝取足量葉酸。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5&id=8122
輔大公衛系教授孫建安接受衛生署委託,進行「國人葉酸營養狀況與罹患癌症風險探討」發現,日常飲食中葉酸攝取量多寡與罹患癌症明顯相關。
每天足量攝取葉酸大於四一五微克,比低於二六○微克的最低組,乳癌罹患率降低四分之一;葉酸吃得多、血漿葉酸濃度高者,比最低組的乳癌罹患率差距甚至達四成四,全部的癌症可降低十%。
目前衛生署對葉酸攝取的建議量是,十三歲以上每天四百微克、孕婦至少六百微克。但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攝取普遍不足,一成五不到建議量的一半,十三至十八歲青少年最缺乏。
國外研究也顯示,攝取足量葉酸,在降低大腸直腸癌也非常顯著,也有預防子宮頸癌、肝癌、腸癌與胃癌、肺癌、胰臟癌的風險。一旦缺乏,會影響紅血球生成,導致貧血,孕婦若攝取不足,甚至會引發流產及胎兒神經管缺陷。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技正許景鑫表示,葉酸屬水溶性維生素,綠色蔬菜含量最多,綠花椰菜、蘆筍、甘藍、豆類、全穀類都含有豐富葉酸。要攝取四百微克葉酸約要吃四分之三碗芥菜或十七根小蘆筍或二又四分之一碗的花椰菜;酵母和動物肝臟也富含葉酸。民眾養成均衡飲食,即可攝取足量葉酸。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5&id=8122
苦瓜抑癌 研究潛力大
農委會花蓮農業改良場近年來成功培育出花蓮1至3號的苦瓜品種,內含大量的維生素、葉酸與膳食纖維,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與預防心血管疾病。今年更研發出嬌小翠綠的「花蓮4號」新品,4種品種皆有抵抗胃癌、肝癌、肺癌、鼻咽癌等的「研究潛力」;而相關保健食品最快年底也即將上市。
苦澀中帶點甘甜滋味的苦瓜,一直是部分民眾的喜愛,而擁有好山好水的花蓮農改場,自87年起就開始嘗試培育不同風味與療效的山苦瓜。3年前也陸續育種出「花蓮1號」、「花蓮2號」及「花蓮3號」品種,其中維生素C含量每100克皆超過100mg,葉酸也高達200μg,都比普通苦瓜高出2至3倍,膳食纖維含量更高出數倍。
花蓮農改場長侯福分表示,今年更育成果實更小、更具野生苦瓜風味的「花蓮4號」,重量僅有30公克,翠綠小巧的外型相當討喜。侯福分也說,外皮越綠的苦瓜越苦,但其中的營養量相對更高,現在正逢炎炎夏日,只要來杯鳳梨苦瓜汁、苦瓜茶,保證有清涼降火的感受。
而長年研究苦瓜萃取物對癌症影響的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徐雪瑩表示,花蓮1至4號苦瓜的不同部位果實萃取物,幾乎都可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存活率。包括胃癌、肝癌、肺癌、鼻咽癌與直腸癌的癌細胞株,在48小時的有效劑量下,癌細胞數量至少都大幅降低一半。
徐雪瑩說,苦瓜在醫學、生物科技上的相關研究,多項結果已在學界發表,未來只要通過動物與人體測試,即可在醫療界注入生力軍。目前已展開技術轉移,生產如苦瓜粉、膠囊、錠劑等保健食品,最快年底上市。
苦澀中帶點甘甜滋味的苦瓜,一直是部分民眾的喜愛,而擁有好山好水的花蓮農改場,自87年起就開始嘗試培育不同風味與療效的山苦瓜。3年前也陸續育種出「花蓮1號」、「花蓮2號」及「花蓮3號」品種,其中維生素C含量每100克皆超過100mg,葉酸也高達200μg,都比普通苦瓜高出2至3倍,膳食纖維含量更高出數倍。
花蓮農改場長侯福分表示,今年更育成果實更小、更具野生苦瓜風味的「花蓮4號」,重量僅有30公克,翠綠小巧的外型相當討喜。侯福分也說,外皮越綠的苦瓜越苦,但其中的營養量相對更高,現在正逢炎炎夏日,只要來杯鳳梨苦瓜汁、苦瓜茶,保證有清涼降火的感受。
而長年研究苦瓜萃取物對癌症影響的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徐雪瑩表示,花蓮1至4號苦瓜的不同部位果實萃取物,幾乎都可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存活率。包括胃癌、肝癌、肺癌、鼻咽癌與直腸癌的癌細胞株,在48小時的有效劑量下,癌細胞數量至少都大幅降低一半。
徐雪瑩說,苦瓜在醫學、生物科技上的相關研究,多項結果已在學界發表,未來只要通過動物與人體測試,即可在醫療界注入生力軍。目前已展開技術轉移,生產如苦瓜粉、膠囊、錠劑等保健食品,最快年底上市。
每日一杯花椰菜汁 抗癌成功
英國《每日郵報》廿一日報導,英國一位七十九歲老翁罹患膀胱癌,醫生認為病況嚴重,但他每天早上喝下花椰菜汁之後,據稱癌細胞已停止擴散,健康狀況趨良。這項經驗也使花椰菜確實對人體有益的說法再度受到肯定。
衛司曼(Ray Wiseman)五年前被診斷出罹患膀胱癌,醫生對病情不表樂觀。但衛司曼的太太瓊安聽從友人的建議:深綠色蔬菜具有療效,於是將花椰菜打成汁,再搭配些許蘋果及胡蘿蔔調味。衛司曼每天喝一杯,持續一陣子後,他回醫院做檢查發現癌細胞已停止擴散,意味著他有更多機會抗癌成功。
癌細胞的停止擴散讓衛司曼夫婦感到開心,衛司曼說:「我相信這對我的健康有幫助!」瓊安則說:「喝花椰菜汁可助癌症病患的狀況好轉!希望對其他癌患者有助益。」
衛司曼夫婦所使用食材配方也獲得「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科學家青睞,要進一步研究。
花椰菜的潛在抗癌功效早已受到許多注意,根據二○○六年《英國癌症期刊》的報導,花椰菜及甘藍菜裡皆有天然化學物質,有助修復細胞內的DNA,可能阻止其轉化為惡性腫瘤細胞。
「英國食品研究所」(Institute of Food Research)的專家也發現,男性每日食用花椰菜,會改變攝護腺中的基因活動模式,可能有助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也有研究提到,花椰菜富含維他命C及能提高人類免疫系統效能、抵抗疾病,烹煮方式會影響其功能,汆燙降低內含的抗癌物質,蒸煮及微波則不會。
衛司曼(Ray Wiseman)五年前被診斷出罹患膀胱癌,醫生對病情不表樂觀。但衛司曼的太太瓊安聽從友人的建議:深綠色蔬菜具有療效,於是將花椰菜打成汁,再搭配些許蘋果及胡蘿蔔調味。衛司曼每天喝一杯,持續一陣子後,他回醫院做檢查發現癌細胞已停止擴散,意味著他有更多機會抗癌成功。
癌細胞的停止擴散讓衛司曼夫婦感到開心,衛司曼說:「我相信這對我的健康有幫助!」瓊安則說:「喝花椰菜汁可助癌症病患的狀況好轉!希望對其他癌患者有助益。」
衛司曼夫婦所使用食材配方也獲得「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科學家青睞,要進一步研究。
花椰菜的潛在抗癌功效早已受到許多注意,根據二○○六年《英國癌症期刊》的報導,花椰菜及甘藍菜裡皆有天然化學物質,有助修復細胞內的DNA,可能阻止其轉化為惡性腫瘤細胞。
「英國食品研究所」(Institute of Food Research)的專家也發現,男性每日食用花椰菜,會改變攝護腺中的基因活動模式,可能有助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也有研究提到,花椰菜富含維他命C及能提高人類免疫系統效能、抵抗疾病,烹煮方式會影響其功能,汆燙降低內含的抗癌物質,蒸煮及微波則不會。
吃綠花椰菜芽防胃癌
發表在美國《癌症預防研究》期刊的一篇最新研究指出,每天食用一份綠花椰菜芽,有助抑制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息息相關),甚至預防胃癌。
這項研究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傑德.費伊主持。他率領的一支國際團隊在日本對五十名受試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吃二.五盎司(約七十一克)綠花椰菜芽,連續吃兩個月,可保護胃部組織。
綠花椰菜芽含「蘿蔔硫素」。以前有研究顯示,蘿蔔硫素會啟動體內Nrf2蛋白質,進而製造抗氧化及解毒酵素,達到保護組織細胞不受損害的效果。
研究人員把接受試驗的五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天吃一份綠花椰菜芽,另一組每天吃不含「蘿蔔硫素」的苜蓿芽。兩個月後,檢測兩組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HpSA),評估療效。結果發現,食用綠花椰菜芽組的數值降低四○%以上,另一組的數值沒有變化。
他們也發現,受試者停止食用綠花椰菜芽八周後,HpSA值又回到治療前的水準,顯示綠花椰菜芽雖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改善感染狀況,但不能完全消滅這些細菌。
費伊博士說:「減輕感染及發炎程度,就有可能降低胃炎、胃潰瘍及胃癌的發生率。」
這項研究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傑德.費伊主持。他率領的一支國際團隊在日本對五十名受試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吃二.五盎司(約七十一克)綠花椰菜芽,連續吃兩個月,可保護胃部組織。
綠花椰菜芽含「蘿蔔硫素」。以前有研究顯示,蘿蔔硫素會啟動體內Nrf2蛋白質,進而製造抗氧化及解毒酵素,達到保護組織細胞不受損害的效果。
研究人員把接受試驗的五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天吃一份綠花椰菜芽,另一組每天吃不含「蘿蔔硫素」的苜蓿芽。兩個月後,檢測兩組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HpSA),評估療效。結果發現,食用綠花椰菜芽組的數值降低四○%以上,另一組的數值沒有變化。
他們也發現,受試者停止食用綠花椰菜芽八周後,HpSA值又回到治療前的水準,顯示綠花椰菜芽雖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改善感染狀況,但不能完全消滅這些細菌。
費伊博士說:「減輕感染及發炎程度,就有可能降低胃炎、胃潰瘍及胃癌的發生率。」
胃癌食道癌重視營養補充 維持體重保持體力
根據衛生署公布9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十大癌症次序中,胃癌排名超越子宮頸癌,成為第七名。雖然食道癌掉到十名之外,但是食道癌在胃腸道癌症中預後也不好,由於胃癌、食道癌初期沒有甚麼明顯的症狀,所以極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早期治療時機,胃癌與食道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大約10%~21%,因此,胃癌、食道癌的預防及早期偵測十分重要。
胃癌成因尚在研究中,至今仍未能完全明瞭。但據資料顯示,可能與經常進食煙燻或含亞硝胺等致癌物質的食物有關,近年也有研究發現部份胃癌的成因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另外,長期患有惡性貧血、腺瘤性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患胃癌的機會也較其他人高。常見臨床症狀即消化不良,肚子不舒服伴有輕微的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打嗝、食慾不振、胃口改變、全身倦怠無力或者是下痢等。
胃癌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力,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腺切除,對於已有轉移及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的病患,可藉著給予化學抗癌藥物來延長存活時間。在胃癌手術前後,也可考慮利用放療搭配化療,殺除看不見,無法割除或是殘留不乾淨的癌細胞,以達至局部控制之目的。放射療法有時也用以減輕一些臨床症狀,諸如疼痛、流血、和吞吃困難等。
至於食道癌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三倍,成因包括抽菸喝酒,經常吃含有亞硝基胺類的食物,或有慢性逆流性食道炎,此外,頭頸癌病人與食道癌危險因子都為抽煙喝酒,因此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繼發性原發癌症中,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
食道癌患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因腫瘤變大,明顯阻塞食道會引起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有時也會引起胃痛、嘔吐、咳嗽、聲音嘶啞、胸骨後方疼痛及喉嚨痛甚至經常嗆到,將導致病患體重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晚期食道癌還可能會出現吐血、黑便、咳血、咳嗽等症狀。如果侵蝕到鄰近的主動脈,甚至可能會發生嚴重大出血。
早期治療食道癌,可以外科手術切除,當腫瘤逐漸變大且食道通路愈來愈窄,而無法進食時,可另做「胃造口術」,這種手術可將食物直接灌入胃部。當腫瘤大小及位置不適於手術切除時,放射線治療是另一種選擇,此外還有化學治療,可結合放射線治療來減小手術前腫瘤的大小,甚至可單獨同步電療化療就有機會達到治癒腫瘤的可能。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腫瘤內科癌症病人中,許多比率是死於營養不良,可見營養補充對於癌症患者十分重要。患有腸胃道癌症的患者常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無論化療或電療之後,食慾都不佳,對於治療承受力更差,雖然不能跟一般人一樣照三餐進食,但是只要腸胃道可通過的飲食,就是比較好的養份,比任何點滴都好。採用少量多餐,適當營養,為患者設計的營養品,來維持體力與體重,納入整體計畫中。在手術之後或化療電療期間,更需要補充營養。
有研究顯示,含有混合高蛋白、深海魚油、脂肪、醣類多重成份的營養補充品,不但可促進癌症患者的食慾,還能改善腫瘤消耗患者蛋白質脂肪的情況,在營養補充的過程中,體重至少不會往下掉,但是會逐漸回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體重才會累積,大約需要二至三個月或更久的時間。
預防胃癌、食道癌,必需戒除抽菸、酗酒這兩大危險因子,並且要遠離醃漬食品、燻烤食物,以及避免服用過量食道逆流、肥胖、非類固醇消炎藥等,都會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的患病機會。而且動物性蛋白質勿攝取過多,最好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以免增加患者胃癌和食道癌的機會。更多腫瘤病患飲食指南:我要索取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2&id=6670
胃癌成因尚在研究中,至今仍未能完全明瞭。但據資料顯示,可能與經常進食煙燻或含亞硝胺等致癌物質的食物有關,近年也有研究發現部份胃癌的成因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另外,長期患有惡性貧血、腺瘤性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患胃癌的機會也較其他人高。常見臨床症狀即消化不良,肚子不舒服伴有輕微的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打嗝、食慾不振、胃口改變、全身倦怠無力或者是下痢等。
胃癌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力,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腺切除,對於已有轉移及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的病患,可藉著給予化學抗癌藥物來延長存活時間。在胃癌手術前後,也可考慮利用放療搭配化療,殺除看不見,無法割除或是殘留不乾淨的癌細胞,以達至局部控制之目的。放射療法有時也用以減輕一些臨床症狀,諸如疼痛、流血、和吞吃困難等。
至於食道癌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三倍,成因包括抽菸喝酒,經常吃含有亞硝基胺類的食物,或有慢性逆流性食道炎,此外,頭頸癌病人與食道癌危險因子都為抽煙喝酒,因此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繼發性原發癌症中,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
食道癌患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因腫瘤變大,明顯阻塞食道會引起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有時也會引起胃痛、嘔吐、咳嗽、聲音嘶啞、胸骨後方疼痛及喉嚨痛甚至經常嗆到,將導致病患體重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晚期食道癌還可能會出現吐血、黑便、咳血、咳嗽等症狀。如果侵蝕到鄰近的主動脈,甚至可能會發生嚴重大出血。
早期治療食道癌,可以外科手術切除,當腫瘤逐漸變大且食道通路愈來愈窄,而無法進食時,可另做「胃造口術」,這種手術可將食物直接灌入胃部。當腫瘤大小及位置不適於手術切除時,放射線治療是另一種選擇,此外還有化學治療,可結合放射線治療來減小手術前腫瘤的大小,甚至可單獨同步電療化療就有機會達到治癒腫瘤的可能。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腫瘤內科癌症病人中,許多比率是死於營養不良,可見營養補充對於癌症患者十分重要。患有腸胃道癌症的患者常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無論化療或電療之後,食慾都不佳,對於治療承受力更差,雖然不能跟一般人一樣照三餐進食,但是只要腸胃道可通過的飲食,就是比較好的養份,比任何點滴都好。採用少量多餐,適當營養,為患者設計的營養品,來維持體力與體重,納入整體計畫中。在手術之後或化療電療期間,更需要補充營養。
有研究顯示,含有混合高蛋白、深海魚油、脂肪、醣類多重成份的營養補充品,不但可促進癌症患者的食慾,還能改善腫瘤消耗患者蛋白質脂肪的情況,在營養補充的過程中,體重至少不會往下掉,但是會逐漸回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體重才會累積,大約需要二至三個月或更久的時間。
預防胃癌、食道癌,必需戒除抽菸、酗酒這兩大危險因子,並且要遠離醃漬食品、燻烤食物,以及避免服用過量食道逆流、肥胖、非類固醇消炎藥等,都會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的患病機會。而且動物性蛋白質勿攝取過多,最好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以免增加患者胃癌和食道癌的機會。更多腫瘤病患飲食指南:我要索取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2&id=6670
結腸直腸癌竄升首位 名醫篩檢發現大腸息肉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95年結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己經超過一萬例,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95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較86年增加47.7%。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西化的結果,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顯得日趨重要。 行醫近40年的北醫附設醫院前院長胃腸肝膽科醫師潘憲教授,畢生都在幫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日前由於太太要求陪同一起做大腸鏡檢查,為了愛太太而答應要求,做了生平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竟也發現大腸息肉,並作立即處理。 還有平常將所有心力奉獻環保公益柴松林教授,忙碌的行程,卻忽略定檢。日前在夫人細心提醒催促下,到醫院定檢,檢出有大腸息肉,並安排切除,他以自己親身體悟,呼籲國人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 此外,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每日忙於管理院內事務、奉獻醫療,經院內醫護同仁提醒,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發現大腸息肉,還好提早發現,立即處理,避免大腸息肉轉變為癌症的機會。 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高脂低纖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有關係,但卻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目的,不過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方式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絕大部份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除此之外,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認為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將瘜肉(癌症的前身)切除並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結腸做完整的結直腸評估。一般民眾達到50歲時就可以考慮做第一次的檢查,而一級血親內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可以提前至40歲,如果個性上較容易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的大腸鏡檢查,這樣便可達到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好處。 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幾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626例,發現痔瘡與大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異常項目,罹患率分別為93%、21%。且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多於50歲以下者。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卻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患有息肉者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劃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為了呼籲國人重視大腸癌防治觀念,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前院長潘憲教授及柴松林教授,三位名人名醫,這次一同攜手,獻身公益,以自己透過定檢,早期發現大腸息肉並接受治療,降低罹癌風險的定檢經驗,呼籲國人絕對不能忽略定期檢查。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5627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5627
長庚研究 肥胖者大腸癌復發率高
結腸直腸癌的發生人數每年破萬,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榜首,長庚醫院十四日追蹤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長在離肛門愈近的位置,且體重超重或肥胖者,術後復發的危險,比瘦子高四.七倍。
大腸直腸癌與愛吃油炸品與紅肉有關,醫師呼籲,國人要控制體重,重視自己的BMI值,杜絕肥胖引起的疾病,也可降低癌症術後的局部復發率。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以「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追蹤二千例腸癌病患,發現肥胖與低位直腸癌術後復發率有密切關係。過去的研究都是比較肥胖與癌症的發生率,這項研究首度證實,肥胖與癌症復發也有相關,獲刊在頂尖期刊「外科學年鑑」《AnnalsofSurgery》。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王正儀指出,大腸癌病患超過四分之一發現時已是末期,其中低位直腸癌又佔大腸癌的三分之一,民眾應及早注意。
游正府表示,長在距肛門口十公分內的直腸癌為低位直腸癌,如果病人很胖,要把骨盆腔內的癌細胞切除乾淨,手術難度很高。
正常的BMI介於十八.五到廿五,長庚以十八.五的瘦子做比較,發現數值介於廿五到卅的過重者,癌症局部復發危險是瘦子的三.二倍;數值大於卅以上的肥胖者,風險達四.七倍。另外,男性比女性容易復發,危險高出一.七倍。
游正府建議,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若罹患低位大腸癌,在術前或術後須積極配合放射性治療和化學治療,以減少復發機會。一般民眾則應從日常飲食和作息調整,多蔬果、規律運動,有家族史者應定期篩檢,以及早發現癌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7025
大腸直腸癌與愛吃油炸品與紅肉有關,醫師呼籲,國人要控制體重,重視自己的BMI值,杜絕肥胖引起的疾病,也可降低癌症術後的局部復發率。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以「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追蹤二千例腸癌病患,發現肥胖與低位直腸癌術後復發率有密切關係。過去的研究都是比較肥胖與癌症的發生率,這項研究首度證實,肥胖與癌症復發也有相關,獲刊在頂尖期刊「外科學年鑑」《AnnalsofSurgery》。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王正儀指出,大腸癌病患超過四分之一發現時已是末期,其中低位直腸癌又佔大腸癌的三分之一,民眾應及早注意。
游正府表示,長在距肛門口十公分內的直腸癌為低位直腸癌,如果病人很胖,要把骨盆腔內的癌細胞切除乾淨,手術難度很高。
正常的BMI介於十八.五到廿五,長庚以十八.五的瘦子做比較,發現數值介於廿五到卅的過重者,癌症局部復發危險是瘦子的三.二倍;數值大於卅以上的肥胖者,風險達四.七倍。另外,男性比女性容易復發,危險高出一.七倍。
游正府建議,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人,若罹患低位大腸癌,在術前或術後須積極配合放射性治療和化學治療,以減少復發機會。一般民眾則應從日常飲食和作息調整,多蔬果、規律運動,有家族史者應定期篩檢,以及早發現癌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7025
每周一天進行「斷食清腸」
預防大腸癌,減肉減油飲食革命啟動!衛生署最新統計,我國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破萬,居十大癌症首位,醫界認為這是國人飲食習慣的「警訊」。高油脂西式食物和嗜吃紅肉及燒烤油炸的不當烹調,導致罹癌人數直線上升,醫界正醞釀從各醫學會推動「減肉減油」。
大腸直腸醫學會前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幾年前即預言,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將竄升到第一,醫界也預估大腸直腸癌人數今年「破萬」。沒想到衛生署公布九十五年度數據,人數已達一○二四八人,足足提早了兩年達成,醫界憂心忡忡。
大腸癌人數已破萬 十大癌症首位
台大腫瘤部謝銘鈞醫師指出,研究發現,越開發的國家,大腸癌、乳癌患者增加越快,因為這兩種癌症和飲食有極大相關。美國警覺到問題,這幾年不斷宣導健康飲食及早期篩檢,台灣民眾再不改變飲食,大腸直腸癌恐怕繼續上飆。
王輝明表示,吃太多紅肉及高油脂食物容易增加罹癌風險,尤其高蛋白食物經高溫燒烤、油炸、煙燻後,易產生異環胺致癌物質。他從十多年前受戒後開始吃素,也一概要求求診病患不准吃肉、盡量吃素。
王輝明分析,人體大腸的構造比較適合多吃植物性食物,高纖的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飲食「多蔬少油不炸」就能達到保養腸道的功效。他計畫在醫學會提案,推動國人飲食改造計畫,及早防範大腸癌。
六年前被診斷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的腦神經外科醫師許達夫,形容自己是「無肉不歡」的肉食主義者,很少吃蔬菜水果,錯過吃飯時間隨便吃鹽酥雞,上館子也選燒烤、火鍋等高熱量、高蛋白食物。
醫師自身抗癌經驗 鼓吹方便素
罹癌前,他大便出血一直以為是痔瘡,拖了五個月後確診,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他選擇放射性治療,並以氣功、生機素食、營養調理等自然療法,目前體內已經沒有癌細胞。他以自身的例子大力鼓吹民眾吃方便素。
謝銘鈞則建議民眾掌握「多運動、多喝水、多纖維」及「少鹽、少油、少吃」三多三少的生活原則,現代人普遍吃太多,會造成身體負荷,他個人每天步行萬步,還選訂每周一天進行「斷食清腸」,只喝水或吃青菜,類似回教每周一次齋戒日。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5489
大腸直腸醫學會前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幾年前即預言,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將竄升到第一,醫界也預估大腸直腸癌人數今年「破萬」。沒想到衛生署公布九十五年度數據,人數已達一○二四八人,足足提早了兩年達成,醫界憂心忡忡。
大腸癌人數已破萬 十大癌症首位
台大腫瘤部謝銘鈞醫師指出,研究發現,越開發的國家,大腸癌、乳癌患者增加越快,因為這兩種癌症和飲食有極大相關。美國警覺到問題,這幾年不斷宣導健康飲食及早期篩檢,台灣民眾再不改變飲食,大腸直腸癌恐怕繼續上飆。
王輝明表示,吃太多紅肉及高油脂食物容易增加罹癌風險,尤其高蛋白食物經高溫燒烤、油炸、煙燻後,易產生異環胺致癌物質。他從十多年前受戒後開始吃素,也一概要求求診病患不准吃肉、盡量吃素。
王輝明分析,人體大腸的構造比較適合多吃植物性食物,高纖的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飲食「多蔬少油不炸」就能達到保養腸道的功效。他計畫在醫學會提案,推動國人飲食改造計畫,及早防範大腸癌。
六年前被診斷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的腦神經外科醫師許達夫,形容自己是「無肉不歡」的肉食主義者,很少吃蔬菜水果,錯過吃飯時間隨便吃鹽酥雞,上館子也選燒烤、火鍋等高熱量、高蛋白食物。
醫師自身抗癌經驗 鼓吹方便素
罹癌前,他大便出血一直以為是痔瘡,拖了五個月後確診,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他選擇放射性治療,並以氣功、生機素食、營養調理等自然療法,目前體內已經沒有癌細胞。他以自身的例子大力鼓吹民眾吃方便素。
謝銘鈞則建議民眾掌握「多運動、多喝水、多纖維」及「少鹽、少油、少吃」三多三少的生活原則,現代人普遍吃太多,會造成身體負荷,他個人每天步行萬步,還選訂每周一天進行「斷食清腸」,只喝水或吃青菜,類似回教每周一次齋戒日。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5489
大腸直腸癌年增一萬人 治療過程重營養照護
哪一種癌症成長人數最快速?答案是大腸直腸癌,歐美即是以此癌症名列前茅。根據衛生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也顯示,大腸直腸癌(俗稱結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首次超過肝癌人數,男性癌症排名第一即是大腸直腸癌。依照國健局統計,目前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已經年逾1萬人,隨著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容易攝取過多的高油脂與高熱量食物,也是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原因之一,可見台灣大腸直腸癌排名趨勢也有與歐美齊步現象。 大腸直腸癌發生與家族史和高熱量、高脂飲食均有關,主要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臨床表現是糞便出血、排便頻率改變、糞便形狀變細或有腸阻塞等。歷史上有一些名人也難逃,包括美國前總統布希和雷根、與台灣導演楊德昌等,都曾經為大腸直腸癌所苦。 由於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包括開刀、化療與電療,加上目前進步的標靶藥物治療,已經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即使轉移性的大腸直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癒機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表示,在這些階段的治療過程中,病人必需有充份的營養與體力才能負荷,尤其是大腸直腸癌患者手術開完刀後或做完放射治療的患者,腸胃道黏膜容易破損,使患者容易拉肚子,甚至出血,顯得很衰弱,最好攝取容易消化的食物,蔬菜與水果比例逐漸增加。 過去癌症患者的醫療往往忽略了營養的重要性,戴承正表示,任何癌症患者都需要注意補充足夠的營養,目前已經可以經由營養師諮詢,可以給予患者全方位的營養指導,除了適合的食物攝取之外,如果能夠補充營養補充品,也是不錯選擇。 預防直腸癌的發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戴承正提醒,平時要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的攝取,包括如豬油、牛油,儘量選用植物油,少喝酒與吸煙,減少攝食醃漬、煙燻之食品,多攝取蔬果等高纖維飲食,使大腸蠕動正常,並養成每日排便習慣,避免便秘,以及保持規律運動。50至69歲的民眾每兩年至少應有一次糞便潛血檢驗,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診治。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5720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5720
均衡飲食、定期健檢遠離大腸癌
大腸癌的罹患率與死亡率高居癌症前3名,民眾平時應多攝取蔬菜纖維素,減少息肉發生機率,維護腸道健康。 大腸癌形成原因多是由於遺傳與高脂低纖的飲食習慣。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改變,油脂攝取量相對比蔬菜纖維素多,每年約有8200人罹患大腸癌,凸顯國人的均衡飲食觀念尚不足。
■高脂低纖 糞便對腸壁慢性刺激
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許自齊醫師指出,高脂低纖飲食除造成體內代謝時可能產生致癌物外,更造成糞便在大腸內移動緩慢,加長糞便與大腸接觸時間,對腸壁長期慢性刺激,導致息肉產生,甚至轉變成大腸癌,他舉美國前總統雷根為例,由於雷根沒有注意到腸道中的息肉病變,導致大腸癌。
許自齊提及國內某知名藝人因為早期發現腸道病變,經妥善治療,現在得以活躍於舞台上。而金鐘歌王楊烈,在大腸癌第2期才發現罹病,切除部份腸道,花較多時間治療與復元,如果能更早發現,或許就不用動那麼多次刀,這也提醒民眾應更愛護自己的腸道健康。
■息肉影響大 初期症狀不明顯
許醫師表示,除了飲食習慣之外,還有許多危險因素,例如:得過大腸癌、血親有大腸癌、血親2人以上罹患癌症、得過息肉、血親有息肉症、或是患有8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與曾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患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都比一般人高。
息肉與大腸癌的形成有關,尤其腫瘤性息肉若不盡早治療,有可能轉變成大腸癌。許自齊指出,息肉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但較大的息肉就可能導致出血、腹痛、噁心甚至休克。一旦形成大腸癌,就會出現肛門出血、排泄黏液、排便習慣改變、糞便細小、便祕、腹部腫瘤、體重減輕、貧血以及腹瀉等症狀。
■40歲以上 每年作糞便潛血檢查
醫師表示,因為腫瘤所在的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40歲以上每年應作糞便潛血檢查,每2至3年作直腸鏡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癌症或息肉。若血親中有成員罹患大腸癌,罹患癌症比例也隨之提高,應該盡早每年定期做潛血檢查與直腸鏡檢查。其他像是指診、大腸鏡、鋇鹽造影等檢查,也都是檢查是否罹患大腸癌的方式。 許醫師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以防息肉與大腸癌上身。若能定期檢查,盡早發現問題,便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免於癌症威脅。
文章引用來自:中時健康
■高脂低纖 糞便對腸壁慢性刺激
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許自齊醫師指出,高脂低纖飲食除造成體內代謝時可能產生致癌物外,更造成糞便在大腸內移動緩慢,加長糞便與大腸接觸時間,對腸壁長期慢性刺激,導致息肉產生,甚至轉變成大腸癌,他舉美國前總統雷根為例,由於雷根沒有注意到腸道中的息肉病變,導致大腸癌。
許自齊提及國內某知名藝人因為早期發現腸道病變,經妥善治療,現在得以活躍於舞台上。而金鐘歌王楊烈,在大腸癌第2期才發現罹病,切除部份腸道,花較多時間治療與復元,如果能更早發現,或許就不用動那麼多次刀,這也提醒民眾應更愛護自己的腸道健康。
■息肉影響大 初期症狀不明顯
許醫師表示,除了飲食習慣之外,還有許多危險因素,例如:得過大腸癌、血親有大腸癌、血親2人以上罹患癌症、得過息肉、血親有息肉症、或是患有8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與曾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患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都比一般人高。
息肉與大腸癌的形成有關,尤其腫瘤性息肉若不盡早治療,有可能轉變成大腸癌。許自齊指出,息肉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但較大的息肉就可能導致出血、腹痛、噁心甚至休克。一旦形成大腸癌,就會出現肛門出血、排泄黏液、排便習慣改變、糞便細小、便祕、腹部腫瘤、體重減輕、貧血以及腹瀉等症狀。
■40歲以上 每年作糞便潛血檢查
醫師表示,因為腫瘤所在的位置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40歲以上每年應作糞便潛血檢查,每2至3年作直腸鏡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癌症或息肉。若血親中有成員罹患大腸癌,罹患癌症比例也隨之提高,應該盡早每年定期做潛血檢查與直腸鏡檢查。其他像是指診、大腸鏡、鋇鹽造影等檢查,也都是檢查是否罹患大腸癌的方式。 許醫師提醒,民眾應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以防息肉與大腸癌上身。若能定期檢查,盡早發現問題,便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免於癌症威脅。
文章引用來自:中時健康
抗癌營養食品-左旋麩醯胺酸
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是人體進行組織修復以及維持生命極為重要的胺基酸之一,也是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胺基酸。胺基酸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而蛋白質又是執行體內各項新陳代謝機能以及維持生命所需最重要的工具,因此足量的左旋麩醯胺酸補充,將有助於體內各種蛋白質的合成以及受損組織的修復。此外,人體在合成DNA時需要氮鹼基,而左旋麩醯胺酸含有兩個胺基,可以提供細胞在製造氮鹼基時所需要的氮元素,進而助於DNA的合成及修復。
當癌症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時,會產生一些副作用,特別是那些分裂較為快速的細胞,例如口腔及腸胃道黏膜上皮、骨髓細胞等。如病患發生口腔潰瘍,會感受到疼痛而無法進食;發生腹瀉時,會造成大量水分及營養的流失﹔而周邊神經毒性會引起末稍肢體感覺異常,出現手、腳麻木,本體感覺消失,無法執行日常生活中某些較為精細的動作。這些不良反應會影響生活品質,更因此使患者延遲或拒絕下一次化學治療,而影響治療的效果。
在正常情況之下,左旋麩醯胺酸屬於「非必需胺基酸」,人體內能自行製造,再加上飲食攝取,足以應付每日所需。但當重病時,如癌症患者接受化學或放射治療時,體內所需要左旋麩醯胺酸的量,遠遠超過健康者所需要的量,這時左旋麩醯胺酸就變成「條件性必需胺基酸」。若不及時補充,則容易引起免疫機能衰退、口腔黏膜潰瘍、腸道黏膜萎縮、腹瀉,甚至全身骨骼肌肉極度消瘦,出現「惡病質」,對病患的後續治療及存活產生不利的影響。
研究發現,如癌症患者服用口服左旋麩醯胺酸,一天大約30公克,可有效減輕因化學治療所產生口腔黏膜破損、腹瀉及手腳麻木等症狀。在乳癌患者接受高劑量太平洋紫杉醇以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研究中顯示,口服左旋麩醯胺酸,可有效減輕化療所引起的周邊神經毒性。另一項最新的研究亦顯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於接受化學治療時,若能服用口服粉末左旋麩醯胺酸一天30公克,亦能減少周邊神經毒性的發生。
由於實驗室在「體外」培養癌細胞的時候,有時會加上左旋麩醯胺酸當作營養素,因此左旋麩醯胺酸的補充於「體內」是否也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但根據動物實驗發現,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反而能藉著提升免疫機能,進而加速腫瘤縮小的速度。總之,口服左旋麩醯胺酸雖然無法直接治療癌症,但可藉由減輕患者因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幫助病患安然度過治療期。
本文章由國立陽明大學副教授兼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 王緯書提供
當癌症患者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時,會產生一些副作用,特別是那些分裂較為快速的細胞,例如口腔及腸胃道黏膜上皮、骨髓細胞等。如病患發生口腔潰瘍,會感受到疼痛而無法進食;發生腹瀉時,會造成大量水分及營養的流失﹔而周邊神經毒性會引起末稍肢體感覺異常,出現手、腳麻木,本體感覺消失,無法執行日常生活中某些較為精細的動作。這些不良反應會影響生活品質,更因此使患者延遲或拒絕下一次化學治療,而影響治療的效果。
在正常情況之下,左旋麩醯胺酸屬於「非必需胺基酸」,人體內能自行製造,再加上飲食攝取,足以應付每日所需。但當重病時,如癌症患者接受化學或放射治療時,體內所需要左旋麩醯胺酸的量,遠遠超過健康者所需要的量,這時左旋麩醯胺酸就變成「條件性必需胺基酸」。若不及時補充,則容易引起免疫機能衰退、口腔黏膜潰瘍、腸道黏膜萎縮、腹瀉,甚至全身骨骼肌肉極度消瘦,出現「惡病質」,對病患的後續治療及存活產生不利的影響。
研究發現,如癌症患者服用口服左旋麩醯胺酸,一天大約30公克,可有效減輕因化學治療所產生口腔黏膜破損、腹瀉及手腳麻木等症狀。在乳癌患者接受高劑量太平洋紫杉醇以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研究中顯示,口服左旋麩醯胺酸,可有效減輕化療所引起的周邊神經毒性。另一項最新的研究亦顯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於接受化學治療時,若能服用口服粉末左旋麩醯胺酸一天30公克,亦能減少周邊神經毒性的發生。
由於實驗室在「體外」培養癌細胞的時候,有時會加上左旋麩醯胺酸當作營養素,因此左旋麩醯胺酸的補充於「體內」是否也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但根據動物實驗發現,補充左旋麩醯胺酸反而能藉著提升免疫機能,進而加速腫瘤縮小的速度。總之,口服左旋麩醯胺酸雖然無法直接治療癌症,但可藉由減輕患者因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幫助病患安然度過治療期。
本文章由國立陽明大學副教授兼附設醫院內科部主任 王緯書提供
每天1碗 糙薏仁可防大腸癌-麩皮部分最優 吃2到3個月可見效
未去除麩皮的紅色糙薏仁,具有預防大腸癌潛力。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歷經四年動物實驗,初步證實糙薏仁可降低三成大腸癌機率,尤其麩 皮更被視為最有效部分,萃取純化麩皮可降低四成大腸癌,換算六十公斤體重的成人,每天只要吃一碗糙薏仁就可防大腸癌。
研究發現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施純光說,糙薏仁預防大腸癌研究進行四年多,初期是從全顆糙薏仁開始,將全顆糙薏仁以一比四比例加入老鼠飼料中,讓老鼠自由攝食,兩周後用化學藥物誘發老鼠罹癌,十周後觀察發現,吃糙薏仁的老鼠罹患大腸癌機率,比沒吃的老鼠低三成。
懷孕初期不能吃 研究更進一步萃取出薏仁的純化麩皮,直接餵食老鼠,罹癌率可降低四成,顯示麩皮可能是防癌的有效成分。施純光說,薏仁是穀類,多吃沒有壞處,可當主食吃或 加入米飯烹煮,如換算成人類攝取量,六十公斤體重的成人,平均每天只要九十公克、約一碗的份量,就可達到預防效果。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說,糙薏仁含粗纖維,跟糙米一樣,這類未精緻化穀類可能都有防癌效果;且薏仁富含維生素B群,可利濕健脾,對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都有幫助,但須「久服、多服」,至少每天吃一碗,吃二到三個月才能見效。此外,張家蓓提醒,薏仁還可降低膽固醇,但沒辦法美白,也不建議外敷,以免光敏感;懷孕初期更不能吃薏仁,以免子宮收縮造成流產,懷孕晚期則可吃一點,減輕水腫。
含豐富維生素B1
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說,薏仁屬五穀根莖類,含碳水化合物和豐富的維生素B1,可預防腳氣病並改善皮膚症狀。紅色的糙薏仁因為沒去麩皮,纖維質、維生素等含量更高,但有血糖問題者不能吃太多,最好以取代方式,如每天三碗飯,其中一碗改成薏仁飯或糙米薏仁飯。
本文章引用自:壹蘋果(美食王)
研究發現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施純光說,糙薏仁預防大腸癌研究進行四年多,初期是從全顆糙薏仁開始,將全顆糙薏仁以一比四比例加入老鼠飼料中,讓老鼠自由攝食,兩周後用化學藥物誘發老鼠罹癌,十周後觀察發現,吃糙薏仁的老鼠罹患大腸癌機率,比沒吃的老鼠低三成。
懷孕初期不能吃 研究更進一步萃取出薏仁的純化麩皮,直接餵食老鼠,罹癌率可降低四成,顯示麩皮可能是防癌的有效成分。施純光說,薏仁是穀類,多吃沒有壞處,可當主食吃或 加入米飯烹煮,如換算成人類攝取量,六十公斤體重的成人,平均每天只要九十公克、約一碗的份量,就可達到預防效果。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說,糙薏仁含粗纖維,跟糙米一樣,這類未精緻化穀類可能都有防癌效果;且薏仁富含維生素B群,可利濕健脾,對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都有幫助,但須「久服、多服」,至少每天吃一碗,吃二到三個月才能見效。此外,張家蓓提醒,薏仁還可降低膽固醇,但沒辦法美白,也不建議外敷,以免光敏感;懷孕初期更不能吃薏仁,以免子宮收縮造成流產,懷孕晚期則可吃一點,減輕水腫。
含豐富維生素B1
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說,薏仁屬五穀根莖類,含碳水化合物和豐富的維生素B1,可預防腳氣病並改善皮膚症狀。紅色的糙薏仁因為沒去麩皮,纖維質、維生素等含量更高,但有血糖問題者不能吃太多,最好以取代方式,如每天三碗飯,其中一碗改成薏仁飯或糙米薏仁飯。
本文章引用自:壹蘋果(美食王)
一天30公克蔬果青菜 大腸癌走開
留意一下,您一天攝取多少蔬果青菜?根據美國FDA的建議,一個人一天要吃30公克的纖維蔬果,30公克約莫是十個橘子的纖維量,但一般美國人平均一天,蔬果只吃14公克,「連FDA建議的一半都不到!」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表示,這完全說明了為什麼美國人大腸癌罹患率會這麼高的原因。
國人也不例外,目前大腸直腸癌佔國人發生率第二名,在男性僅次於肝癌,在女性僅次於乳癌;不過在台灣地區的現存總病例數卻是第一名,高達每年一萬多人。不過由於大腸直腸癌治療成績比較好,所以佔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僅次於肝癌、肺癌。
飲食西化精緻,大魚大肉不忌口,加上蔬果吃得少,是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主因。梁金銅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一期患者的治癒率和存活率超過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有效,可惜的是,因為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只有10%的患者在第一期被發現。
60%-70%的大腸直腸癌病患被發現時已屬晚期(第二、三期),患者可以靠手術根治性切除。至於第四期遠處轉移患者,仍舊佔所有病患的25%,以往這些患者只能存活六到八個月,現在隨著手術技術精進和醫藥進步,使用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合併化療、放射線治療,可以讓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平均存活兩年以上,也可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幫了大忙!由於腸道血流會往肝臟匯集,因此末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有2/3會有肝轉移現象。這些病人中,大部分(約60%)不能以手術切除,或者用手術也切不乾淨。先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有八成患者腫瘤會明顯縮小;15%-20%患者,其原本不能切除的腫瘤變得可以切除,讓癌末病患得到更多治癒的機會。「曾有個大腸癌末期患者,標靶藥打到最後,竟然測不出癌細胞。」梁金銅驚訝的說。「然而這只是特例,大部分病人仍需藉手術切除才有治癒的機會。」 使用標靶藥物最令患者感到猶豫的,就是費用太過昂貴,而且即便花了很多醫藥費,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效。現在針對標靶藥物選擇,患者可以採用KRAS基因檢測,事先測得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是否有效;若基因屬未突變的野生型(Wild type),患者使用爾必得舒的效果就會非常顯著,若檢測出來發現腫瘤KRAS基因屬突變型態(約佔40%左右),那爾必得舒對患者大概沒有療效,不如尋求其他的治療方式。這就是所謂為患者量身訂做的「個人化醫療」。
基於標靶藥物在大腸癌治療上的優點,以及科學上所得證據,在英國,爾必得舒已經通過第一線腸癌治療上的健保給付,這對患者而言不啻是一項福音。
梁金銅建議大腸癌患者,大腸癌90%都是從大腸息肉變腺瘤,最後再變成腺癌,這個過程至少十年,也就是說,一旦發現自己罹患大腸癌,這個「壞東西」在體內已經超過十年了。
因此,患者千萬不要驚慌,多花兩個星期,多找幾間醫院,多找幾位醫師做檢查,聽聽不同醫師的意見,去了解目前有哪些手術,有哪些藥物,與醫師討論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才是對腸癌患者最好的選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8269
國人也不例外,目前大腸直腸癌佔國人發生率第二名,在男性僅次於肝癌,在女性僅次於乳癌;不過在台灣地區的現存總病例數卻是第一名,高達每年一萬多人。不過由於大腸直腸癌治療成績比較好,所以佔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僅次於肝癌、肺癌。
飲食西化精緻,大魚大肉不忌口,加上蔬果吃得少,是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主因。梁金銅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一期患者的治癒率和存活率超過九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有效,可惜的是,因為早期大腸癌沒有症狀,只有10%的患者在第一期被發現。
60%-70%的大腸直腸癌病患被發現時已屬晚期(第二、三期),患者可以靠手術根治性切除。至於第四期遠處轉移患者,仍舊佔所有病患的25%,以往這些患者只能存活六到八個月,現在隨著手術技術精進和醫藥進步,使用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合併化療、放射線治療,可以讓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平均存活兩年以上,也可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標靶藥物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幫了大忙!由於腸道血流會往肝臟匯集,因此末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有2/3會有肝轉移現象。這些病人中,大部分(約60%)不能以手術切除,或者用手術也切不乾淨。先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有八成患者腫瘤會明顯縮小;15%-20%患者,其原本不能切除的腫瘤變得可以切除,讓癌末病患得到更多治癒的機會。「曾有個大腸癌末期患者,標靶藥打到最後,竟然測不出癌細胞。」梁金銅驚訝的說。「然而這只是特例,大部分病人仍需藉手術切除才有治癒的機會。」 使用標靶藥物最令患者感到猶豫的,就是費用太過昂貴,而且即便花了很多醫藥費,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效。現在針對標靶藥物選擇,患者可以採用KRAS基因檢測,事先測得標靶藥物爾必得舒(Erbitux)是否有效;若基因屬未突變的野生型(Wild type),患者使用爾必得舒的效果就會非常顯著,若檢測出來發現腫瘤KRAS基因屬突變型態(約佔40%左右),那爾必得舒對患者大概沒有療效,不如尋求其他的治療方式。這就是所謂為患者量身訂做的「個人化醫療」。
基於標靶藥物在大腸癌治療上的優點,以及科學上所得證據,在英國,爾必得舒已經通過第一線腸癌治療上的健保給付,這對患者而言不啻是一項福音。
梁金銅建議大腸癌患者,大腸癌90%都是從大腸息肉變腺瘤,最後再變成腺癌,這個過程至少十年,也就是說,一旦發現自己罹患大腸癌,這個「壞東西」在體內已經超過十年了。
因此,患者千萬不要驚慌,多花兩個星期,多找幾間醫院,多找幾位醫師做檢查,聽聽不同醫師的意見,去了解目前有哪些手術,有哪些藥物,與醫師討論擬訂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才是對腸癌患者最好的選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8269
抽菸加速大腸直腸癌惡化 提高死亡率
抽菸除了會增加肺癌的罹病率,其他如口腔癌以及多種腸胃道癌症的產生,也或多或少和抽菸有關。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發現,抽菸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而北醫最新研究顯示,抽菸會加速大腸直腸癌轉移的可能性,進而破壞其他重要器官,提高死亡率。
依據衛生署最新公佈的年度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直腸癌的年新增病例首度超過一萬例,且成為國內最常見的癌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抽菸使得大腸直腸癌轉移的可能性增加,這項研究由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林時宜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張育嘉博士及一般外科魏柏立主任合力完成,此研究已於今年6月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外科年鑑雜誌(Annals of Surgery)。
魏柏立主任表示,人體許多器官內都具有上皮細胞的構造,而目前所熟知的各種癌症多半由這些上皮細胞產生病變而來。平時正常的上皮細胞具有E-cadherin蛋白維持細胞間的聯結,可是一旦形成癌細胞時,E-cadherin蛋白可能會減少而讓癌細胞不受限制地游離進而轉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團隊花費一年時間,於實驗室進行「大腸直腸癌細胞培養」之基礎研究,發現香菸中的致癌物質尼古丁代謝物-亞硝胺物丁酮(NNK),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細胞內E-cadherin蛋白的轉錄抑制因子Snail和ZEB1的生成,進而讓E-cadherin蛋白減少,如此一來大腸直腸癌細胞彼此間的聯結變弱,因此大大地增加癌細胞的轉移能力。
魏柏立主任表示,抽菸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它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可導致多種癌症的產生。民國95年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年齡中位數為67歲,而依國外研究抽菸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平均年紀較輕,約下降5歲左右。他建議大腸直腸癌患者,應該要減少抽菸且有抽菸習慣的民眾,也應及早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50歲以上民眾,建議開始大腸直腸癌篩檢,而有抽菸習慣的民眾,40歲就應該開始定期篩檢,以確保自己的健康。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較複雜,包括飲食和生活型態等因素都有影響。一般而言,減少動物性脂肪和紅肉的攝取及較高的體能活動已被證實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因此藉由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5&id=8090
依據衛生署最新公佈的年度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大腸直腸癌的年新增病例首度超過一萬例,且成為國內最常見的癌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抽菸使得大腸直腸癌轉移的可能性增加,這項研究由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林時宜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張育嘉博士及一般外科魏柏立主任合力完成,此研究已於今年6月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外科年鑑雜誌(Annals of Surgery)。
魏柏立主任表示,人體許多器官內都具有上皮細胞的構造,而目前所熟知的各種癌症多半由這些上皮細胞產生病變而來。平時正常的上皮細胞具有E-cadherin蛋白維持細胞間的聯結,可是一旦形成癌細胞時,E-cadherin蛋白可能會減少而讓癌細胞不受限制地游離進而轉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團隊花費一年時間,於實驗室進行「大腸直腸癌細胞培養」之基礎研究,發現香菸中的致癌物質尼古丁代謝物-亞硝胺物丁酮(NNK),會增加大腸直腸癌細胞內E-cadherin蛋白的轉錄抑制因子Snail和ZEB1的生成,進而讓E-cadherin蛋白減少,如此一來大腸直腸癌細胞彼此間的聯結變弱,因此大大地增加癌細胞的轉移能力。
魏柏立主任表示,抽菸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它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可導致多種癌症的產生。民國95年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年齡中位數為67歲,而依國外研究抽菸者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平均年紀較輕,約下降5歲左右。他建議大腸直腸癌患者,應該要減少抽菸且有抽菸習慣的民眾,也應及早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50歲以上民眾,建議開始大腸直腸癌篩檢,而有抽菸習慣的民眾,40歲就應該開始定期篩檢,以確保自己的健康。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較複雜,包括飲食和生活型態等因素都有影響。一般而言,減少動物性脂肪和紅肉的攝取及較高的體能活動已被證實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因此藉由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5&id=8090
吃油減肥法 終極版油切術
只要掛上油切題材的飲料,就能在市面上狂銷熱賣,但是光靠飲料的油切效率實在太慢,藉由醫學美容療程的幫忙可以省掉不少力氣哦!
肥胖除了會使身型不夠美麗,還可能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因此減肥早已成為全民運動,無論使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夠減少油脂,讓身材變得纖瘦,就會引起一窩蜂熱烈的討論!
近期在電視強力播送的各類油切飲料廣告,讓許多愛美女生改變飲用水的習慣,人手一瓶油切茶,目的就是想維持窈窕身材,讓肥胖的惡夢遠離!除了狂喝油切飲料,妳知道該怎麼正確塑造窈窕好身材嗎?
油切的正確觀念! 專門替人解決身材困擾的醫美達人-佳醫美人診所王家儀醫師表示,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不良,活動的機會變少、高熱量的飲食過多,肥胖的人口也日益增多,想保持好身材,王醫師建議〝少吃〞比〝多動〞更重要!例如吃一塊馬芬蛋糕至少需要活動一小時才能將熱量消耗掉,因此只要減少攝取卡路里,就不需要耗費過多精神在減肥上!
如果妳想靠著醫學美容的療程完成油切的心願,身為專業整形醫師,王家儀醫師要提醒妳,真正的肥胖問題無法單靠整形而獲得改善,即使抽脂也無法去掉附著於內臟周圍的脂肪,整形的真正目的只在於雕塑體型,將不完美的局部曲線加以改造,至於全身性的肥胖問題最好還是先進行瘦身計畫為宜!
三項指標告訴妳胖不胖!CHECK 1:BMI值【BMI=體重 (kg) / 身高 (m2)】 對於健康及壽命最有利的理想BMI值為22,只要在正負10%內,都可以算是符合正常的範圍,一般年輕人宜參考較低的數值,年長者則適用較高的數值。BMI值過低或太高,對健康都有不良的影響。當BMI值低於18.5,表示妳的體重過輕,可能會引起停經的問題;當BMI值高於24,表示妳有過重的疑慮;當BMI值高於35,代表妳是重度肥胖者,將可能使某些疾病的風險提高!
CHECK 2:腰圍 想擁有標準的身材及健康的體質,就從控制腰圍尺寸開始!根據研究,腰圍過胖容易成為早期死亡的高危險群,這是因為腰圍能夠反應出腹部內臟的脂肪含量,堆積在腹部的脂肪過多,不但不美觀,也會影響體內代謝,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各項慢性病的危機!
由於東西方人體型不同,腰圍標準也大不相同。美國以男性腰圍102cm、女性腰圍88cm為標準;在台灣則以男性90cm、女性80cm的腰圍為標準。
CHECK 3: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圍/臀圍】 曾經有位丹麥學者做過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指出臀圍超過40英吋的人較不易罹患心臟病,中廣型蘋果身材的女性比起下盤穩重的梨型身材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要高出一倍,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腰臀比例過大勢必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以女性而言,理想的腰臀比例大約介於0.67~0.85之間,男性則是介於0.85~0.95之間。像奧黛麗赫本、黛咪摩爾、安潔莉娜裘莉、瑪丹娜這些知名好萊塢女星,一直保持0.7左右的完美腰臀比例,她們的身材就是女人想要、男人超〝哈〞的完美典範!
醫美油切三部曲 如果妳並非全身性肥胖問題,而是在局部區域有陳年脂肪堆積的困擾,尋求醫美達人的幫忙準沒錯!PRO油切第一步~Coollipo冷觸雷射溶脂 溶脂+緊膚同步完成!PRO油切第二步~大御璽電波拉皮 束緊肌膚表面的皺紋,讓肌齡偷偷變年輕!PRO油切第三步~LPG纖體雕塑儀 撫平脂肪層,讓曲線更加平滑、緊緻!
(更多內容請看BODY 130期,全省各大書店、便利商店均售)
【資料來源:BODY雜誌提供】
肥胖除了會使身型不夠美麗,還可能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因此減肥早已成為全民運動,無論使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夠減少油脂,讓身材變得纖瘦,就會引起一窩蜂熱烈的討論!
近期在電視強力播送的各類油切飲料廣告,讓許多愛美女生改變飲用水的習慣,人手一瓶油切茶,目的就是想維持窈窕身材,讓肥胖的惡夢遠離!除了狂喝油切飲料,妳知道該怎麼正確塑造窈窕好身材嗎?
油切的正確觀念! 專門替人解決身材困擾的醫美達人-佳醫美人診所王家儀醫師表示,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不良,活動的機會變少、高熱量的飲食過多,肥胖的人口也日益增多,想保持好身材,王醫師建議〝少吃〞比〝多動〞更重要!例如吃一塊馬芬蛋糕至少需要活動一小時才能將熱量消耗掉,因此只要減少攝取卡路里,就不需要耗費過多精神在減肥上!
如果妳想靠著醫學美容的療程完成油切的心願,身為專業整形醫師,王家儀醫師要提醒妳,真正的肥胖問題無法單靠整形而獲得改善,即使抽脂也無法去掉附著於內臟周圍的脂肪,整形的真正目的只在於雕塑體型,將不完美的局部曲線加以改造,至於全身性的肥胖問題最好還是先進行瘦身計畫為宜!
三項指標告訴妳胖不胖!CHECK 1:BMI值【BMI=體重 (kg) / 身高 (m2)】 對於健康及壽命最有利的理想BMI值為22,只要在正負10%內,都可以算是符合正常的範圍,一般年輕人宜參考較低的數值,年長者則適用較高的數值。BMI值過低或太高,對健康都有不良的影響。當BMI值低於18.5,表示妳的體重過輕,可能會引起停經的問題;當BMI值高於24,表示妳有過重的疑慮;當BMI值高於35,代表妳是重度肥胖者,將可能使某些疾病的風險提高!
CHECK 2:腰圍 想擁有標準的身材及健康的體質,就從控制腰圍尺寸開始!根據研究,腰圍過胖容易成為早期死亡的高危險群,這是因為腰圍能夠反應出腹部內臟的脂肪含量,堆積在腹部的脂肪過多,不但不美觀,也會影響體內代謝,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各項慢性病的危機!
由於東西方人體型不同,腰圍標準也大不相同。美國以男性腰圍102cm、女性腰圍88cm為標準;在台灣則以男性90cm、女性80cm的腰圍為標準。
CHECK 3: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圍/臀圍】 曾經有位丹麥學者做過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指出臀圍超過40英吋的人較不易罹患心臟病,中廣型蘋果身材的女性比起下盤穩重的梨型身材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要高出一倍,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腰臀比例過大勢必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以女性而言,理想的腰臀比例大約介於0.67~0.85之間,男性則是介於0.85~0.95之間。像奧黛麗赫本、黛咪摩爾、安潔莉娜裘莉、瑪丹娜這些知名好萊塢女星,一直保持0.7左右的完美腰臀比例,她們的身材就是女人想要、男人超〝哈〞的完美典範!
醫美油切三部曲 如果妳並非全身性肥胖問題,而是在局部區域有陳年脂肪堆積的困擾,尋求醫美達人的幫忙準沒錯!PRO油切第一步~Coollipo冷觸雷射溶脂 溶脂+緊膚同步完成!PRO油切第二步~大御璽電波拉皮 束緊肌膚表面的皺紋,讓肌齡偷偷變年輕!PRO油切第三步~LPG纖體雕塑儀 撫平脂肪層,讓曲線更加平滑、緊緻!
(更多內容請看BODY 130期,全省各大書店、便利商店均售)
【資料來源:BODY雜誌提供】
肥胖恐成女性罹癌主因
歐洲最新研究發現,去年有十二萬四千多人因體重過重或肥胖而罹癌,還有數萬人因體脂肪率節節升高,而有罹患癌症之虞。
研究也顯示,歐洲新增的體重過重或肥胖致癌病例以女性居多,主要分布於中歐與東歐的捷克共和國、斯洛凡尼亞、拉脫維亞和保加利亞等國;法國與丹麥這類罹癌病例最少見。
研究主持人芮尼翰在德國首都柏林的歐洲癌症研討會指出,未來十年內,肥胖可能成為女性最主要的罹癌因子。
在相關新增病例中,子宮內膜癌病例數獨占鰲頭,達三萬三千四百廿一例;婦女停經後乳癌病例有二萬七千七百七十件;再其次是大腸直腸癌,計有二萬三千七百卅起。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2,25&id=8022
研究也顯示,歐洲新增的體重過重或肥胖致癌病例以女性居多,主要分布於中歐與東歐的捷克共和國、斯洛凡尼亞、拉脫維亞和保加利亞等國;法國與丹麥這類罹癌病例最少見。
研究主持人芮尼翰在德國首都柏林的歐洲癌症研討會指出,未來十年內,肥胖可能成為女性最主要的罹癌因子。
在相關新增病例中,子宮內膜癌病例數獨占鰲頭,達三萬三千四百廿一例;婦女停經後乳癌病例有二萬七千七百七十件;再其次是大腸直腸癌,計有二萬三千七百卅起。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2,25&id=8022
大腸直腸癌 國人健康新殺手
隨著飲食西化,大腸直腸癌患者正於國內快速攀升,同時罹患年齡也趨向年輕化,目前已成為國內男性十大癌症首位。新樓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唐修治醫師表示,很多人關心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新藥,卻忽略了良好的營養照護對患者的重要,其實有好的營養照護才能支持患者有足夠體力長期面對癌症,並且輔助療程效果。
保持好體力療程前中後更需注意營養狀況 唐修治指出,大腸直腸癌病患在發現罹癌後,多認為飲食應該要以清淡,結果造成術前術後營養不良,無法支撐完療程。
事實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不斷更新,從開刀、化療與電療,到最新標靶治療藥物的問世,已經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甚至已經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療機會。唐修治呼籲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不要放棄治療,反而要積極面對癌症,以正確的營養補充觀念來面對,為自己增加面對癌症的能量。
唐修治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不論術前、術中和術後,以及化療和放射治療期間都需要有充份的營養與體力才能負荷。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患,在罹癌初期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體力不佳或是貧血等症狀,若沒有腫瘤出血或是阻塞的狀況出現,建議病患可於術前兩週開始使用腸道靜脈營養補充的方式,補充所需。適當補充營養維持好元氣 在治療期間,病患容易因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而失去食慾,造成體重和體力下降,導致療程中斷,因此適當的口飲營養補充品也有助於維持病患的體能,增加對副作用的耐受力,避免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有效提高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至於術後,只要患者腸道開始蠕動順暢、沒有噁心感就可以開始嚐試腸道營養的攝取,幫助身體加速恢復體力。
唐修治也表示,通常對於術後恢復超過一個月的患者,會建議裝人工肛門,但臨床很多患者排斥。其實,如果在術前就能注意營養的攝取和補充,術後的恢復期可能會縮短。
在營養補充上,唐修治提醒,大腸直腸癌建議適度的調高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若是無法由日常的飲食攝取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則可以選擇使用營養補充品。經研究報告發現,在飲食適當補充含易吸收蛋白質、魚油提供EPA與熱量的腫瘤患者適用配方營養品,可以幫助病患容易吸收與飲食正常攝取,使患者有體力面對化學與放射治療,並確保醫療維持。
大腸直腸癌VS飲食 檢視您是高危險群嗎? 雖然醫療觀念已逐漸開放,大腸直腸的檢查方式也很簡易且進步,可惜仍然常常可見延遲診斷的病例,例如將直腸癌當做痔瘡、大腸癌當成腸胃炎,而未能及時找專業醫師做適當的診斷與治療。提醒50至69歲的民眾每年應有一次糞便潛血檢驗,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診治;若有家族患者更應提早接受檢查。
誘發大腸直腸癌的飲食因素: 1.高脂飲食:高脂低纖飲食會使腸道內的細菌菌叢發生變化,升高癌變危險,其中又以「飽和脂肪」的致癌風險最高。 2.低纖飲食:纖維少容易便秘,增加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較易誘發癌變。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天天排便,可減少致癌物在體內存在的時間。 3.鈣缺乏:鈣在腸道內和膽酸、脂肪酸結合,會降低膽酸、脂肪酸的促進有機分裂作用。 4.其他:諸如微量元素硒、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等,也都可能有抑制作用。 若您有腫瘤相關的營養問題,請來電免費索取手冊,我們有專業的營養師為您進行營養評估與諮詢。0800-036-688。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6818
相關閱讀:
1. 蘋果上了蠟(光澤劑)或其他看起來亮晶晶的食品您敢吃嗎?
2. 便秘怎麼辦?如何有效改善便秘,如何解決便秘?
3. 只含omega-6食用油 不利心臟健康.
4. 以為青春痘! 紅疹蔓全身.
5. 戴保險套 染HPV或生殖器疣風險仍在.
6. 染HPV病毒 罹肺癌風險增,口交染HPV 也可能罹口咽癌.
保持好體力療程前中後更需注意營養狀況 唐修治指出,大腸直腸癌病患在發現罹癌後,多認為飲食應該要以清淡,結果造成術前術後營養不良,無法支撐完療程。
事實上,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不斷更新,從開刀、化療與電療,到最新標靶治療藥物的問世,已經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甚至已經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晚期患者也有不錯的治療機會。唐修治呼籲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不要放棄治療,反而要積極面對癌症,以正確的營養補充觀念來面對,為自己增加面對癌症的能量。
唐修治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不論術前、術中和術後,以及化療和放射治療期間都需要有充份的營養與體力才能負荷。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患,在罹癌初期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體力不佳或是貧血等症狀,若沒有腫瘤出血或是阻塞的狀況出現,建議病患可於術前兩週開始使用腸道靜脈營養補充的方式,補充所需。適當補充營養維持好元氣 在治療期間,病患容易因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而失去食慾,造成體重和體力下降,導致療程中斷,因此適當的口飲營養補充品也有助於維持病患的體能,增加對副作用的耐受力,避免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有效提高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至於術後,只要患者腸道開始蠕動順暢、沒有噁心感就可以開始嚐試腸道營養的攝取,幫助身體加速恢復體力。
唐修治也表示,通常對於術後恢復超過一個月的患者,會建議裝人工肛門,但臨床很多患者排斥。其實,如果在術前就能注意營養的攝取和補充,術後的恢復期可能會縮短。
在營養補充上,唐修治提醒,大腸直腸癌建議適度的調高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取。若是無法由日常的飲食攝取補充足量的蛋白質,則可以選擇使用營養補充品。經研究報告發現,在飲食適當補充含易吸收蛋白質、魚油提供EPA與熱量的腫瘤患者適用配方營養品,可以幫助病患容易吸收與飲食正常攝取,使患者有體力面對化學與放射治療,並確保醫療維持。
大腸直腸癌VS飲食 檢視您是高危險群嗎? 雖然醫療觀念已逐漸開放,大腸直腸的檢查方式也很簡易且進步,可惜仍然常常可見延遲診斷的病例,例如將直腸癌當做痔瘡、大腸癌當成腸胃炎,而未能及時找專業醫師做適當的診斷與治療。提醒50至69歲的民眾每年應有一次糞便潛血檢驗,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診治;若有家族患者更應提早接受檢查。
誘發大腸直腸癌的飲食因素: 1.高脂飲食:高脂低纖飲食會使腸道內的細菌菌叢發生變化,升高癌變危險,其中又以「飽和脂肪」的致癌風險最高。 2.低纖飲食:纖維少容易便秘,增加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時間,較易誘發癌變。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天天排便,可減少致癌物在體內存在的時間。 3.鈣缺乏:鈣在腸道內和膽酸、脂肪酸結合,會降低膽酸、脂肪酸的促進有機分裂作用。 4.其他:諸如微量元素硒、維生素A、C、E、類胡蘿蔔素等,也都可能有抑制作用。 若您有腫瘤相關的營養問題,請來電免費索取手冊,我們有專業的營養師為您進行營養評估與諮詢。0800-036-688。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7&id=6818
相關閱讀:
1. 蘋果上了蠟(光澤劑)或其他看起來亮晶晶的食品您敢吃嗎?
2. 便秘怎麼辦?如何有效改善便秘,如何解決便秘?
3. 只含omega-6食用油 不利心臟健康.
4. 以為青春痘! 紅疹蔓全身.
5. 戴保險套 染HPV或生殖器疣風險仍在.
6. 染HPV病毒 罹肺癌風險增,口交染HPV 也可能罹口咽癌.
全台175萬名女性深受頻尿漏尿之苦
統計發現,全台有高達約175萬名的女性,深受頻尿與漏尿之苦,主要元兇就是「膀胱過動症」惹禍,有患者一天跑十多次廁所,來不及到廁所就漏尿,嚴重甚至得包尿布,患者平均增加三、四成的跌倒與骨折機會,六成患者長期畏怯社交因此憂鬱症,不過卻只有一成病患主動就醫,無論工作、旅行、生活中都倍受煎熬。
膀胱過動症是許多女人的夢魘,主要症狀包括頻尿、漏尿、夜尿和尿失禁,依據台灣流行病學統計,國內共計有175萬名女性深受膀胱過動症之苦,比例佔18.3%,不過卻只有1成患者願意主動尋求正規醫療。
臨床觀察,膀胱過動患者有半數以上是銀髮族,但還有近半是25~50歲的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想尿尿不出、或是一天跑十多次廁所,晚上睡不安寧,半夜跑廁所多次,還有患者人還沒到廁所,就已經漏尿,身上常散發異味,尷尬不已,只好包尿布,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
馬偕醫院副院長蘇聰賢舉出,統計也發現,夜尿與尿急易增加三成五的跌倒風險與四成五的骨折機會,造成住院與療養的機會較高,還有六成患者因長期畏怯社交出現憂鬱症。
蘇聰賢解釋,一般人膀胱裝尿量到450C.C.時才會尿急,但膀胱過動症患者膀胱可能裝了50~100C.C.就得衝往廁所,部份原因是由於膀胱神經缺陷敏感所致,有部份起因不明,醫師呼籲,多數患者治療其實不需動到手術,服藥或多做凱格爾運動訓練膀胱就可改善,婦女有膀胱問題應該及早就醫,提昇生活品質。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30518+132009102001323,00,focus.html
膀胱過動症是許多女人的夢魘,主要症狀包括頻尿、漏尿、夜尿和尿失禁,依據台灣流行病學統計,國內共計有175萬名女性深受膀胱過動症之苦,比例佔18.3%,不過卻只有1成患者願意主動尋求正規醫療。
臨床觀察,膀胱過動患者有半數以上是銀髮族,但還有近半是25~50歲的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想尿尿不出、或是一天跑十多次廁所,晚上睡不安寧,半夜跑廁所多次,還有患者人還沒到廁所,就已經漏尿,身上常散發異味,尷尬不已,只好包尿布,嚴重影響工作與生活。
馬偕醫院副院長蘇聰賢舉出,統計也發現,夜尿與尿急易增加三成五的跌倒風險與四成五的骨折機會,造成住院與療養的機會較高,還有六成患者因長期畏怯社交出現憂鬱症。
蘇聰賢解釋,一般人膀胱裝尿量到450C.C.時才會尿急,但膀胱過動症患者膀胱可能裝了50~100C.C.就得衝往廁所,部份原因是由於膀胱神經缺陷敏感所致,有部份起因不明,醫師呼籲,多數患者治療其實不需動到手術,服藥或多做凱格爾運動訓練膀胱就可改善,婦女有膀胱問題應該及早就醫,提昇生活品質。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30518+132009102001323,00,focus.html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排毒一二三,瘦身真簡單
肝功能
SGOT
或稱OT轉氨、AST,參考值為5~40U/L,若增加則懷疑心臟、肝臟方面疾病,或肌肉損傷或其他因素引起。
SGTP
或稱PT轉氨、ALT,參考值為5~40U/L,若昇高為肝臟、腎臟方面疾病引起。
總膽色素
分直接膽色素及間接膽色素,直接膽色素參考值為0~0.4mg/dL,若增加為黃疸性的肝膽疾病等引起。間接膽色素參考值為0.2~0.8mg/dL,若增加為溶血性疾病或紅血球的破壞增加等引起。
鹼性磷酸
肝膽方面的疾病、骨骼方面的受損及其他因素引起,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也會有偏高現象。
正常值和變動的範圍
l 飲酒或運動後會上昇
喝酒或運動後,值會上昇到50KU左右,所以檢查前不可飲酒或運動。體重增加時或服用類固醇治療疾病時,GOT和GPT值會上昇,GOT容易受溶血影響,必須注意。
l GOT和GPT的臨界值
一般GOT的臨界值為4OKU左右,但和健康者的各種值比較,臨界值的範圍在5OKU附近。GPT的臨界值,有90%的健康者在3OKU以下,所以4OKU為臨界值。
異常時可能的疾病
[急性肝炎]
患有急性肝炎時,從早期起,GOT和GPT的值就很高,尤其如果有黃疸,會上昇到500-3000KU,沒有黃疸也會上昇到100-800KU,但若是病毒性肝炎,發病後兩個月以內,GOT,GPT會回到正常值,大約七成可完全痊癒。
[慢性肝炎]
患慢性肝炎時,GOT和GPT值的比例會因不易治療,容易逐漸變成肝硬化的活動型,或比較容易治療的非活動型而有所差異。
非活動型的GOT,GPT都會上昇 50-60KU,活動型則兩者都會超過1OOKU,顯示中度的上昇。若是肝炎,必須配合其他檢查或採取肝臟的組織片,進行組織檢查,再決定是急性或慢性,是活動型還是非活動型。
[猛暴性肝炎]
GOT,GPT都顯著上昇到l000KU以上,然後出現黃疸,腫大的肝臟突然縮小,陷入昏睡,死亡。
這個時候,肝細胞已經大範圍地壞死,血中滲出的酵素減少,所以GOT,GPT降低,變成接近正常值,猛暴性肝炎的GOT,GPT減少也就是癒後不良的意思。
[藥劑性肝炎]
藥劑性肝炎大部分都是膽汁滯留在肝內,GOT和GPT很少到達l000KU以上。
肝臟以外的疾病
[閉塞性黃疸]
雖然GOT,GPT昇高,但和r-GTP或鹼性磷酸脢等膽管系酵素及膽紅素值的上昇比起來,就不會覺得很高。
[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各種肌肉疾病,粘液水腫,肌肉內注射後抽血等,GOT的值都很高,但GPT則大都正常,但是,大範圍的心肌梗塞及大量出血引起休克時,一部分肝臟會壞死,所以GOT,GPT的值都很高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患有這種疾病時,肝動脈的血流會增加,產生充血,肝細胞產生障礙。因此,GOT,GPT的值會上昇。
[貧血]
GOT,GPT值會因貧血而上昇,這是因為肝細胞容易滲出GOT,GPT,接受輸血或注射鐵劑時,GOT和GPT的值也會增加。
若為異常值,該怎麼辦?
l 再確認或以其他檢查診斷出現異常值時,首先要再確認病歷,飲酒經歷,服用的藥物,手術及輸血的經驗,體重的變化等。
配合這個,再參考血液生化檢驗或形態學檢查的資料,進行診斷。
l 急性疾病時,首先要對造成異常值的疾病處置。急性的疾病,尤其是像心肌梗塞,劇症肝炎這種死亡率高的嚴重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些疾病的病情會急速變化,故必須慎重處理。
l 慢性疾病則應配合病情的變化,接受指導,治療,別忘了定期接受檢查。
SGOT
或稱OT轉氨、AST,參考值為5~40U/L,若增加則懷疑心臟、肝臟方面疾病,或肌肉損傷或其他因素引起。
SGTP
或稱PT轉氨、ALT,參考值為5~40U/L,若昇高為肝臟、腎臟方面疾病引起。
總膽色素
分直接膽色素及間接膽色素,直接膽色素參考值為0~0.4mg/dL,若增加為黃疸性的肝膽疾病等引起。間接膽色素參考值為0.2~0.8mg/dL,若增加為溶血性疾病或紅血球的破壞增加等引起。
鹼性磷酸
肝膽方面的疾病、骨骼方面的受損及其他因素引起,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也會有偏高現象。
正常值和變動的範圍
l 飲酒或運動後會上昇
喝酒或運動後,值會上昇到50KU左右,所以檢查前不可飲酒或運動。體重增加時或服用類固醇治療疾病時,GOT和GPT值會上昇,GOT容易受溶血影響,必須注意。
l GOT和GPT的臨界值
一般GOT的臨界值為4OKU左右,但和健康者的各種值比較,臨界值的範圍在5OKU附近。GPT的臨界值,有90%的健康者在3OKU以下,所以4OKU為臨界值。
異常時可能的疾病
[急性肝炎]
患有急性肝炎時,從早期起,GOT和GPT的值就很高,尤其如果有黃疸,會上昇到500-3000KU,沒有黃疸也會上昇到100-800KU,但若是病毒性肝炎,發病後兩個月以內,GOT,GPT會回到正常值,大約七成可完全痊癒。
[慢性肝炎]
患慢性肝炎時,GOT和GPT值的比例會因不易治療,容易逐漸變成肝硬化的活動型,或比較容易治療的非活動型而有所差異。
非活動型的GOT,GPT都會上昇 50-60KU,活動型則兩者都會超過1OOKU,顯示中度的上昇。若是肝炎,必須配合其他檢查或採取肝臟的組織片,進行組織檢查,再決定是急性或慢性,是活動型還是非活動型。
[猛暴性肝炎]
GOT,GPT都顯著上昇到l000KU以上,然後出現黃疸,腫大的肝臟突然縮小,陷入昏睡,死亡。
這個時候,肝細胞已經大範圍地壞死,血中滲出的酵素減少,所以GOT,GPT降低,變成接近正常值,猛暴性肝炎的GOT,GPT減少也就是癒後不良的意思。
[藥劑性肝炎]
藥劑性肝炎大部分都是膽汁滯留在肝內,GOT和GPT很少到達l000KU以上。
肝臟以外的疾病
[閉塞性黃疸]
雖然GOT,GPT昇高,但和r-GTP或鹼性磷酸脢等膽管系酵素及膽紅素值的上昇比起來,就不會覺得很高。
[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各種肌肉疾病,粘液水腫,肌肉內注射後抽血等,GOT的值都很高,但GPT則大都正常,但是,大範圍的心肌梗塞及大量出血引起休克時,一部分肝臟會壞死,所以GOT,GPT的值都很高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
患有這種疾病時,肝動脈的血流會增加,產生充血,肝細胞產生障礙。因此,GOT,GPT的值會上昇。
[貧血]
GOT,GPT值會因貧血而上昇,這是因為肝細胞容易滲出GOT,GPT,接受輸血或注射鐵劑時,GOT和GPT的值也會增加。
若為異常值,該怎麼辦?
l 再確認或以其他檢查診斷出現異常值時,首先要再確認病歷,飲酒經歷,服用的藥物,手術及輸血的經驗,體重的變化等。
配合這個,再參考血液生化檢驗或形態學檢查的資料,進行診斷。
l 急性疾病時,首先要對造成異常值的疾病處置。急性的疾病,尤其是像心肌梗塞,劇症肝炎這種死亡率高的嚴重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些疾病的病情會急速變化,故必須慎重處理。
l 慢性疾病則應配合病情的變化,接受指導,治療,別忘了定期接受檢查。
訂閱:
文章 (Atom)